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变与不变的家庭剧:将生活悲欢放到时代幕布上

发稿时间:2020-09-11 08:42:00 来源: 解放日报 中国青年网

  家庭剧指涉的是以家庭为叙事单位,借助一个或几个家庭在一定时间段内的发展、变化和冲突来反映一定的现实难题、伦理困境和时代特征的电视剧。相较于其他电视剧类型,它具有平民化、生活化、贴近性、接地气等特征,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并形成社会话题。

  最近,《以家人之名》的热播,再次助推了家庭剧这一题材的火爆。自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渴望》开始,家庭剧一直是电视荧屏最受欢迎的类型剧之一,涌现出诸如《我爱我家》《牵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结婚十年》《中国式离婚》《金婚》《媳妇的美好时代》等一大批有口皆碑的佳作。近几年来的家庭剧爆款如《小别离》《都挺好》《小欢喜》等,也都曾掀起收视热潮。

  历经这么多年的演绎,如今的家庭剧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家庭剧创作在变化中应守住哪些“不变”?

  拥抱时代变化

  中国观众对家庭剧有天然的亲切感,这是因为“家”对于国人来说,是内心最看重的地方,也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家不仅仅是一个容身之所,不仅仅是食于斯、饮于斯、歇于斯之地,它也是血脉、亲情、人伦、精神归属等的集合体,承载着“你从哪来”“你是谁”“你存在的意义”“你到哪里去”等人生根本命题的答案。对家的热爱、对“家和”“一家团圆”的渴望,是中国人最普遍的情感。千百年来,“家”一直是文艺创作的母题,自然也是当今的影视剧创作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但我们知道,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孤立于时代而存在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这时,家其实就是时代的一扇窗口,家庭剧可以将百姓故事与时代变迁结合起来,就像有评论文章指出的,“把社会历史嵌进世态人情的脉络里,将生活悲欢放到时代风云的幕布上”。

  近20年来,社会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与传统、新与旧之间发生激烈的碰撞、冲突、融合,这些都生动地体现在家庭生活中。

  因此,这几年的家庭生活剧,不仅仅是书写家庭一隅的故事,创作者也走出“室内”,以家庭表现时代变迁和社会现实,通过主动的议程设置,把家庭与时代、小人物与大历史联系起来,回应普通百姓关切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带有强烈的现实感与针对性,有对于现实生活的理性关注,能够为人们提供思想资源与价值引领。比如《都挺好》探讨如何与原生家庭和解,《少年派》《小欢喜》则从每个家庭重视的教育,引出代际观念冲突与全社会普遍的教育焦虑问题。

  注入青春活力

  之前的家庭剧主要是家庭伦理剧,以普通百姓的家庭为背景,以人伦情感为主线,以家庭成员的婚姻、家事、家族和姻亲等伦理关系为主要表现内容。这类家庭剧往往由中生代演员挑大梁,婚姻危机、第三者、婆媳矛盾等,是最常见的主题。比如2010年前后,反映婆媳矛盾的家庭剧盛极一时,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双面胶》《媳妇的美好时代》《当婆婆遇上妈》《婆媳拼图》《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双城生活》,等等。

  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候,家庭剧内部也发生分化。2007年《奋斗》的爆红,不仅将青春剧推到空前的高度,也让青春元素融合到家庭剧中,即“青春向家庭剧”的出现,让家庭中的年轻人成为家庭剧的重点表达对象。

  青春向家庭剧着重反映年轻人的情感、生活与思想,如实呈现年轻人与传统家庭之间的龃龉、冲突,试图探索一种良性的家庭相处模式,因此受到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2011年的《裸婚时代》,将“裸婚”这一新生事物呈现在公众面前,讲述了爱情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也探讨两代人之间不同婚恋观念的分歧。之后的《AA制生活》《双核时代》等,都关注了“80后”年轻夫妻的新型家庭生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近年来,“90后”“00后”的学习与情感生活开始成为荧屏讲述的一个重点。《小别离》《少年派》《小欢喜》等都市家庭教育剧,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故事的主人公不仅仅是人到中年的父母,也包括处于升学关键期的孩子。教育,在如今的都市家庭里愈来愈成为核心议题,都市家庭教育剧与时俱进记录了这一时代趋势,它反映了教育焦虑、教育引发的代际冲突,最终落脚于温情表达,寻找妥洽的纾解之道。此外,青春向家庭剧往往会描摹不同的青年群像,代表了新时代新青年的新面孔。

  在观众热议的《以家人之名》中,这个家庭的组成方式有些特别:两个父亲,三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仨兄妹都是“90后”。20世纪80年代以来,核心家庭逐渐代替中国传统家庭模式,成为一种主流家庭模式。对于许多“80后”“90后”独生子女来说,《以家人之名》仨兄妹的幸福日常,为他们提供了另一种温馨的、充满陪伴的家庭想象。同时,不同于一些家庭剧创作动辄把家庭往狗血冲突方向拉扯的倾向,《以家人之名》的家庭生活平淡、温暖又治愈,细碎的日常就像是一首平民赞美诗。

  以青年的视角切入家庭书写,不仅让家庭剧更为青春洋溢,也有助于当代青年思考自己与家庭的关系,重新发现家庭的价值。

  不变温情呼唤

  对于电视剧来说,强烈的戏剧冲突往往能够让观众产生追剧黏性,引发相关话题讨论,助益于收视率的增长。尤其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微博、抖音等新型社交平台成为电视剧宣发的一个阵地,剧集中包含的话题越多,越有可能带来热议,促进剧集成为爆款。像《都挺好》《小欢喜》这两部剧播出期间,分别上了超过100次热搜。

  回想起来,2015年前后,家庭剧创作进入一个低谷期,有口皆碑的家庭剧并不多。这不仅仅是因为那几年来IP崛起、流量崛起,穿越、武侠、玄幻、仙侠、宫斗等热潮一轮又一轮地刮过,家长里短的家庭剧渐被年轻观众疏离;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家庭剧创作进入了瓶颈期,出现了模式化、套路化等弊病。

  比如婆媳题材家庭剧火了之后,一堆婆媳剧走马上阵,或是把婆婆换成丈母娘。一时间,家庭成了婆婆、媳妇、丈母娘、女婿之间的“战场”。婆媳之间必定关系紧张、如同水火,亲家大多擅长煽风点火、让矛盾愈演愈烈,儿子夹在中间水深火热、里外不是人……一些跟风的家庭剧剧情老套、矛盾冲突极端、人物刻画扁平,硬生生地把家庭剧拍成了“家斗剧”。虽然剧情带有刺激性和猎奇色彩,夺人眼球,但格调不高。

  如今的家庭剧创作走出了婆媳斗、丈母娘斗女婿等泥淖。而随着“原生家庭”这一话题在互联网上的火热,它也很快被创作者所捕捉,进入影视剧创作者的视野。但不无遗憾的,创作者往往更乐于将“原生家庭”刻画成“极品家庭”,使得重男轻女的“极品父母”一时成为荧屏热点,比如《欢乐颂》中樊胜美的父母、《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父母、《安家》中房似锦的父母。“极品父母”反映了现实中根深蒂固的某些问题,但荧屏上连篇累牍对原生家庭的“控诉”,也是一种艺术创作的失真。

  正所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家庭伦理和功能也遭受一定的冲击。家庭剧具有的教化、引导和价值建设等功能,尤其不能缺位;温情表达、正向价值,是家庭剧不能丢弃的初心和内核。因此,真正优秀的家庭剧,呈现矛盾时会努力寻找化解矛盾的良方,刻画代际的隔阂也不忘弥合分裂的努力。这也是未来家庭剧创作应该坚守的方向。

责任编辑:张晰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