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艺家】
作者:汪静一(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剧的代表性传承人,代表作品有《白蛇前传》《穆桂英》《昆仑女》《梦断婺江》等,两度获得梅花奖,两度摘得文华奖,还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等。从艺40多年的她,在最红的时候,主动退居幕后,甘当婺剧传承的铺路石。如今,她的艺术生命正在婺剧新生代中不断延伸,其学生已有20余人荣获梅花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白玉兰奖等全国大奖。
陈美兰 光明图片
一出场便是一副惊艳的蛇妖相:像蛇一样扭动着又细又长的脖子,继而行蛇步、斗蛇眼、弹蛇舌、摆蛇头、缠蛇形……几十年来,提起婺剧,观众总会想起《白蛇前传》,提起《白蛇前传》,陈美兰那令人叹为观止的蛇人一体的舞姿,总会浮现在很多戏迷的脑海中。
1989年,在婺剧《白蛇前传》中,饰演小青的陈美兰一炮走红,为婺剧拿下第一个梅花奖。那年,她25岁。十八年后,陈美兰“梅开二度”,实现了婺剧“二度梅”零的突破。从此,“陈美兰”这个名字便跟婺剧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从艺40余年,陈美兰把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留给了舞台,塑造出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除了疾恶如仇的小青,还有英姿勃发的巾帼英雄穆桂英、爱憎分明的西域昆仑女、深明大义的才女柳彦卿、娇羞扭捏的小尼姑、善良悲苦的洪苏秀、一代女皇武则天……陈美兰的骨子里有一种极大的创造性勇气,不断挑战艺术创造力的极限。已故著名戏曲大家郭汉城就曾这样评价,陈美兰作为一个戏曲演员,能横跨花旦、闺门旦、刀马旦、青衣、老旦等不同行当,创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十分不易。
作为一朵盛开在婺剧舞台上的幽兰,陈美兰说,她的快乐来自舞台,动力来自观众。几十年来,她下农村、进工厂、入社区,平均每年演出100多场,足迹遍布浙江各地。很多农村观众一听说陈美兰要来演出,为了能抢到好的位置,会提前几个小时赶到现场“占座”,有的甚至翻山越岭走十几里山路赶来。那些没“抢到”座位的观众,就站着看,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连晚饭也顾不上吃。
陈美兰深知,作为地方戏的婺剧,是一门生于勾栏瓦舍、长于田间市井的艺术,观众永远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所以她始终把观众放在心里最重要的位置。有一年在义乌农村演《昆仑女》,对手演员在表演刀术时,不小心砍到了陈美兰左眼眼角。被砍处顿时血流如注,陈美兰的左眼一下子什么也看不见了。“别演了,快去医院!”观众担心地劝道。可脸上挂满了血的陈美兰,依然忍着剧痛演完全场。让人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左眼包着纱布的她又登台了。没法化装,她就在台上清唱,只为“不让观众失望”。
陈美兰的心里总装着戏、装着观众。每次演出,她的化妆包里除了油彩、粉底、画笔,还常备润喉片和安定片。润喉片自不待言,带安定片是因为每晚演出结束后,她的脑子里仍不断过着戏里的场景,必须吃安眠药才能入睡。多少年后,再次回忆起演出中的点点滴滴,早已荣誉加身的陈美兰说:“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观众的掌声,是对我最好的褒奖。”
几十年来,作为金华地方戏的婺剧,从濒临“人亡艺绝”到演遍浙江、走向全国、演到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享誉戏曲界的“浙婺现象”。2021年9月15日,中国戏剧家协会正式发出倡议,号召全国戏剧界向陈美兰所在的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学习。
作为当代婺剧的领军人物,每每被问及婺剧的成功密码,陈美兰谈得最多的关键词是“传承”二字。“一个剧种的发展,要靠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我们要甘为人梯,为后起之秀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陈美兰说。
二十多年前,在艺术人生的巅峰期,陈美兰慨然将舞台让给学生杨霞云、巫文玲、陈丽俐等青年演员,让他们担纲主演自己的代表作《昆仑女》《白蛇前传》《穆桂英》等,推出了一系列红遍大江南北的青春版婺剧作品。
为了让青年演员快速成长,陈美兰还带领他们不断编演新剧。2012年,“陈美兰新剧目创作团队”被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接着,他们陆续创排了《铁血红颜》《血路芳华》《郑义门》《清澈的梦想》《信仰的味道》等新剧目。陈美兰也入选了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名家传戏——当代地方戏名家收徒传艺工程”,还当选为首批“浙江省文艺名家孵化计划”戏剧类专业素养导师。
清人吴永嘉在《明心鉴》中有云:“盖闻古之学者必有师,此非特传道为然也,而学艺亦然。学艺之始,必贵择师,师善则弟子受其益。”在陈美兰这位良师的悉心指导下,杨霞云等一批青年婺剧演员迅速成长,其中已有20余人荣获梅花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白玉兰奖等全国大奖。虽然陈美兰已退居幕后,但她的艺术生命却在婺剧新生代中不断延伸。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6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