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删掉毛延寿 如何汉宫秋

删掉毛延寿如何汉宫秋

发稿时间:2024-01-19 08:18: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中国青年网

  ◎辛酉生

  一进入2024年,北方昆曲剧院就上演了开年大戏《汉宫秋》。《汉宫秋》本是元代马致远所作,为元杂剧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之一。该剧严守元杂剧四折一楔子及全剧一人唱(汉元帝)众人科白的传统。马致远的时代,统治者与人民矛盾尖锐,此剧用昭君故事讽刺官员贪墨阴险。对于皇帝,恐不便直接讽刺,采用了传统故事惯用的奸臣作祟模式进行“曲折揭露”。

  昭君故事始自《汉书》,又为后代不断发扬。诗词、戏剧、影视、曲艺以此为题者众多。同题之下,每个作者又有不同侧重。同为话剧,郭沫若重在王昭君的觉醒和对元帝的批判,曹禺侧重王昭君的家国观和民族团结。至于作品高下,既在立意,更在笔力。

  毛延寿为何要删?

  此次北方昆曲剧院虽沿用马致远原作名称和部分唱段,但立意、情节、人物都做了大幅更改,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原创剧目。

  立意上,原作旨在批判朝廷、官员的贪污、卑鄙、昏聩,歌颂昭君忠贞。北昆版则以家国情怀立意,昭君为国而忘私,牺牲自我,远奔塞北;元帝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呼韩邪单于追求和平。在情节上摒弃元帝征美女的内容及元帝和昭君的爱情线,也舍弃剧中最大反派毛延寿,全员好人。在结构上,除了删除关于毛延寿为皇上选妃的第一折外,基本依从原剧结构。此外,角色的行当与原作也有变化:原作汉元帝为“正末”扮,相当于现在昆曲小生中的“大官生”,北昆这次则由著名老生袁国良担纲;原剧中呼韩邪单于本“冲末”扮,由于删掉了“净”扮的毛延寿,改由净角承应。

  北昆版先由呼韩邪单于讲述南北匈奴分立,其为北匈奴郅支单于所败,汉灭郅支单于的前情。再由他亲赴长安求亲。如此故事比马致远原作更符合《汉书》记载的历史事实。

  随即故事转回汉宫。元帝先是发表了一番对家国社稷的感慨,剖白了自己夙夜在公的心迹,便听到掖庭宫女王昭君怀抱琵琶自怨自艾。这时王昭君已是将和亲的公主身份。至于为什么是王昭君嫁给单于,没有解释。《汉书》中可以“赐单于待诏掖庭王嫱为阏氏(《元帝纪》)”“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匈奴传下》)”一笔带过——毕竟在二百多年的西汉历史中,以宗室女封为公主和亲是惯例,发生在王嫱身上也无需多做解释。但作为本故事的主角,昭君何以成为天选之人,不予说明是否使观众心生疑问?在马致远那里,元帝是被迫之举;在许多民间故事中,元帝是不舍得给美的,受了毛延寿误导,挑了一个从画上看着不美的——自晋代《西京杂记》始添加的毛延寿这个角色,发挥了构建情节合理性的重要作用。可一旦回到历史本身,故事反而不容易圆全。

  王昭君为何而嫁?

  王昭君叹的是国无勇士而使女子远赴他乡,又举出此前多位远嫁公主的苦楚。昭君的悲叹与此前呼韩邪单于的介绍以及故事还原的历史真实不合拍:汉能灭北匈奴,使南匈奴主动归附求亲,何来国无勇士之说?倒是她表达的对可以想见的匈奴生活的不适应,和远走他乡的离愁,更符合一个身居宫廷年轻女子的人设。一个宫中女子对国事、政治缺乏了解,纯从个人感受出发,有此一叹尚可理解。而元帝听到昭君叹息,再三再四徘徊不肯离去,心中为不能顾及昭君感受愧疚连连,就不可解了。这与元帝自述的政治家形象很有些距离。虽然元帝可以有共情能力,但他也必然能拎得清轻重。

  这一折核心在元帝与昭君是见还是不见。前情设计两人从未见过,这也合乎情理——元帝只需知道谁去即可,不必见面。这折核心唱段是元帝、昭君平行而立,互不相见,各抒心事。虽处一个舞台,却可表现现实中的不同空间,很有中国戏曲美学特点。最后元帝未见昭君,静静离去;昭君也感受到元帝的存在,而没有冲出去争辩。这种处理含蓄哀怨,比二人见面、元帝对昭君做一番思想教育好得多。

  灞桥送别一场,元帝、昭君初次见面。元帝感叹昭君好容颜,昭君说元帝很清癯。出发前元帝三次给昭君敬酒,昭君三次将酒奠于地下,一口未喝。演员很好地表现了两人一次次的心理变化,也让观众感到昭君心中的波澜。敬酒之后,元帝突然说要给昭君自由,而且是不回皇宫——完全的自由。

  这个情节转变未免不合情理。一个以社稷、子民为重的君王,居然对国事如此儿戏。悔婚会怎么样?会不会发生战争、血流成河?这和元帝一直企盼的和平如何契合?更为扎眼的是,元帝说要给昭君一个“花样人生”,随后又说了几句我不是为我,是为凡人谋幸福之类的大白话。古典故事,虽然不能复原历史的真实语言——复原了观众可能也听不懂,总以能有古意为佳。如加白话,要么加得巧,如晋剧《庄周试妻》的“原来我也是个大俗人”,抖个大包袱;用白话而只为拔个高,未免空洞,又破坏了美感。

  此处大约是既想有家国情怀的厚重,又要表现对个人权利意志的尊重。而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两者不可能兼得,作者设计元帝的“拨乱反正”,只能进退失度。而这种矛盾撕扯,让昭君的家国大义和元帝的江山社稷之思都变得轻飘飘。

  但昭君还是做出了出塞的选择。至于为什么这么选择,节目单上写道:“昭君亲眼看到君臣将士满面风霜却意志坚定,凛然难犯,坦然放下顾虑,坚定地踏上出塞之路。”恕我愚钝,在演出中一点也没看出有这层意思。

  不管昭君基于什么考虑吧,总算踏上出塞路。在借鉴蒙古音乐元素的配乐和简约洗练的舞美的衬托下,出塞路唯美又伤感。通过昭君的唱作也看出她终是不甘,也没有那么坚定。

  汉元帝为何不舍?

  昭君走后,元帝唱了马致远原作中“七兄弟”“梅花酒”“鸳鸯煞”几个牌子,表达对昭君的不舍,只删去了“恋王嫱”等少数词句。这几个牌子词句佳,袁国良也唱得好,但是放到这儿总有一点奇怪。为什么元帝对昭君如此不舍?马致远原作中无疑是因为男女之情,可在本剧中爱情线已被摒弃,或许是元帝带入了一个父亲的角色?还是单纯对牺牲昭君这一个个体幸福的愧疚?不论哪个都看不出有足够大的力量能折磨一个君王。

  嗣后,北昆版将原剧元帝回宫欣赏美人图的情节改为立秋祭白帝,加了一段很美但与情节推进没什么关系的古典舞。再后便是原剧中也有的昭君入元帝梦,只是这里变成了元帝梦中送昭君一程。这个段落借鉴了尚小云的京剧《昭君出塞》——戏曲中的昭君故事,这段最著名。在这版中将马童变成了西极天马,但仍旧是马夫持马鞭的形式。本以为会有昭君和马童配合的繁难身段,却没有。当昭君问来到何处时,元帝搭了一句已至分关。稍微熟悉戏曲的观众都知道这是《昭君出塞》里马夫的词,从元帝嘴里说出,让他本已不多的政治家形象更为减色。送到最后,元帝说百年后别人都腐朽了,你仍是大汉。对于观众,价值上完了,人也送走了,戏该结束了。不,并没有。本剧就这样用了一个致敬经典的桥段,制造了一个太像结尾的中段,把观众晃了一下子。

  此时剧情和唱段转入原作第四折,元帝开始抒发对昭君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思念。可这份男女情在前情的改动下已经说不清心理动机何在,或许只好用《汉书》中对元帝的评价来解释,“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为了突出王昭君的伟大,或者为了还原历史,毛延寿不是不可以删。但去掉毛延寿,让本不复杂的剧情更为单薄,无法承载改编者赋予的更厚重的意义,就只能添加新情节和拼搭其他经典剧目。可新的情节又不能和保留的唱段、情节完全适配。汪曾祺曾说过,一部戏曲作品,在教育价值、娱乐价值之外,也有认识价值,让现在的观众认识到曾经的历史是这样的。王昭君的故事似也可如此——历史上有和亲这件事,和亲能够促进民族融合,意义重大,但也牺牲个人利益,把这回事说清楚就好。为王昭君找意义,不如让观众自己去发现意义。千言万语说下来,或许还不及老杜一句“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打动人心。

  摄影/本报记者 柴程

原标题:删掉毛延寿 如何汉宫秋
责任编辑:张晰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