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以小家为镜,展时代新貌

以小家为镜展时代新貌

发稿时间:2024-11-13 09:15:0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中国青年网

  不囿于对历史题材、人物塑造的程式性表演,积极对现实生活作出艺术表达与回应,这是现代川剧艺术生命力的重要来源。日前,现代川剧《马多福的金饭碗》由四川省达州市文化艺术中心、达州市艺术剧院携手出演,讲述以“金饭碗”为引、“播种稻谷”为由、发生在4位家庭成员间的故事。

  该剧通过小家庭视角呈现粮食安全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主题,以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农事时令为叙事脉络,通过“立春寿宴”“雨水返乡”“惊蛰犁田”“谷雨插秧”“大暑谷长”“秋分收获”6场戏,细腻描绘了稻谷从播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中人物设定与叙事线索并行,剧情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该剧第一场“立春寿宴”,主要人物一出场就牵连出一系列现实问题引发的矛盾冲突:男主角马多福公司资金遇到困难、夫妻猜疑、兄弟反目、儿子生活不自立……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金钱问题。剧中人物都想不劳而获得到“金饭碗”,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引出了戏剧包袱:“马大山的计划”让他们重返故乡,辛勤劳动,亲自耕种粮食。

  从煮米“满口都是夹生饭”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再到“惊蛰犁田”“谷雨插秧”“大暑谷长”,伴随稻子的成熟,各种波折的抛出使妻子、弟弟、儿子屡次三番萌生退意。最终,在马多福的坚持下,他们通过勤劳的双手种出了粮食,家人之间的矛盾也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切身体会中得到和解。

  作为现代戏,《马多福的金饭碗》在戏曲舞台融合创新上,展现出川剧艺术的当代风采。演员与帮腔的演唱字字清晰,余韵悠长。唱词雅俗兼具,语言意蕴深远。马多福拿到“金饭碗”后的唱段“朝思暮想这金碗,如今得到已大悟坦然……人生多经苦和难,豁达从容才天地宽。前半生为发达执念,后半生为顺遂心安”富含哲理,触动人心。

  同时,“爪子、咋个、装莽、惯司、板眼儿、淘神、焦人、甩火腿”等方言词汇的巧妙运用,不仅令本地观众倍感亲切,也让外地观众领略到川剧幽默风趣的语言技巧、贯通表里的乡土气息和“悲情喜演”的独特艺术感染力。

  该剧灵活运用不同表演程式,在描绘角色内心活动时,采用超越现实的表演手法,通过舞台调度、灯光设计等巧思,展现角色的内在情感,使观众沉浸在剧情之中。在众人各怀鬼胎欲夺“金饭碗”的场景中,4人各具特色的步法形态揭露了其心中贪欲。

  此外,该剧还将生活化动作进行艺术加工,转化为富有美感的舞蹈小片段。如第四场兄弟插秧的场景中,女舞者轻快的舞步与男舞者插秧舞相映成趣,绘就了田间农作美景;第五场暴雨里的“锄头舞”,通过挥舞锄头泄洪的生活化动作与翻身等技巧动作的结合,展现了村民的团结英勇和泄洪的紧张艰辛。

  “金饭碗”到底是什么,是该剧的重要线索。随着剧情推进,谜底在马多福一家思想的转变中被解开——原来大家梦寐以求、象征财富的“金饭碗”并不存在,只有代表勤俭节约、拼搏奋斗精神的“土饭碗”。

  从剧作开场时的铺张浪费,到最后抬着箩筐进粮仓时,洒落的谷粒也要小心翼翼地捡起;从刚返乡时第一次煮米饭的窘迫、抱怨到最后吃到自己辛勤劳动成果时的欣喜、满足,马多福一家的蜕变,既是对传统美德的重拾,也是对当代人生活理念的思辨——真正的幸福并非源自物质的堆砌,而是心灵深处的满足与精神世界的丰盈。戏至尾声,马多福决定投资家乡建厂助力村民致富,主题再度升华。

原标题:以小家为镜,展时代新貌
责任编辑:靖强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