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新大众文艺,凝聚起文化强国建设磅礴力量

发稿时间:2025-07-04 08:04:00 来源: 光明日报

   【文化评析】

   7月2日至3日,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在北京举行。其中,在“众心筑艺,时代共鸣”新大众文艺主题研讨中,与会专家、平台方、创作者等聚焦新大众文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表达,碰撞思想、启迪智慧。他们达成的共识是,在广阔的文艺舞台上,新大众文艺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蓬勃发展,已成为文化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大众文艺的“新”,在于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广大人民群众不再仅仅是文艺作品的消费者,更是文艺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当前,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形式,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在此趋势下,不仅大批文艺名家各显其才,以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大家的喜爱;更多普通人也拥有了展示才华、崭露头角的舞台,共同参与并书写新时代文艺故事。从短视频、微短剧等文艺形态的创新崛起,到“田园诗人”“菜场作家”等创作群体的不断扩容,再到音乐直播、舞蹈比赛等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人民大众作为新时代文艺的主力,为新大众文艺事业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发展,也体现在创作题材的丰富性上。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相机、手机、电脑等工具,记录下自己的生活日常和背后的点滴故事,展现特定群体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无论是普通环卫工人那被晨曦映照的忙碌身影,还是乡村教师翻山越岭的家访经历,都以其真实、鲜活而深深打动人心,兼具现实意义和感染力,为大众文艺注入了新鲜血液。另一方面,传播方式的嬗变、传播渠道的多元也有效扩大了文艺作品的影响力,为新大众创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一个趣味故事、一篇网络小说、一幅艺术作品,都可能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和传播,在短时间内获得极高的关注度,甚至被改编成其他文艺形式,呈现在更多群体面前,让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被看见。

   新大众文艺要实现长远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滋养和支撑。这不仅是精神源头,也是选题富矿。比如,有博主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中汲取灵感,在网络平台展示嫦娥奔月、生肖等主题剪纸作品,并在直播间通过与网友互动“点单”,让更多人重新关注这一传统技艺。再如,不少网络文学创作者从中国传统经典中汲取营养,他们以《山海经》《聊斋志异》等古籍为蓝本,创作出融合奇幻与现实的网络小说,实现了“破圈”传播。还有戏曲爱好者将豫剧、黄梅戏等经典唱段改编为“戏曲说唱”,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教学视频”,吸引不少年轻观众关注,这些创新探索让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也为新大众文艺发展带来更多可能性。人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藏头诗、七律、古风等多种诗歌体裁作品,或者生成各种风格画作,将音乐转化为不同流派风格等,极大降低了普通大众参与文艺创作的门槛,提升了创作的效率和可能性。一些文博院所广泛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观众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看体验,让文艺作品的感染力、表达力“更上一层楼”。

   勇立新时代潮头,我们应在坚守价值航标、打造精品内容、加强版权保护、推动规则完善等方面不断发力,营造良好的文艺创作环境,为新大众文艺发展保驾护航。以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记录时代新声,讲好“中国故事”,让新大众文艺蓬勃发展,凝聚起建设文化强国的磅礴力量!

   (作者:王禹欣)

责任编辑: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