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聚焦暑期档动画热潮 共话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前景

发稿时间:2025-08-07 13:03:00 来源: 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在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当下,动画电影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承载着观众的期待与行业的探索。在中国动画电影之际,今年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创下百亿票房奇迹,为国产动画注入强劲动力。

  半年后的暑期档,三部国产动画电影凭借独特的题材风格与精准的受众定位,成功跻身档期动画电影票房前五名,展现出国产动画在创新之路上的多元尝试。

  本期《今日影评》特邀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动画研究院院长、导演孙立军,共同聚焦暑期档国产动画的“新”气象,深入探讨作品背后的共鸣与争议,进行一场行业“冷思考”对话。

  暑期档的几部动画作品在文本、画风及传统文化层面均有创新,更贴近当代审美,《浪浪山小妖怪》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以下简称“上美影厂”)出品的作品,它在观感与表达节奏上与承载观众童年回忆的传统动画片大相径庭,这种差异背后蕴含着创作理念的传承与革新。

  回顾中国动画历史,早期上美影厂的动画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注重从中国传统美术中汲取养分,呈现出写实风格与多样的美术特色。

  《浪浪山小妖怪》既继承了上美影厂的传统中式韵味,又在内容与形式上贴近当下生活。从观感而言,作品摒弃了传统动画的华丽感,以亲切的姿态走进观众;动作设计展现出拙朴之美,造型采用漫画式风格,角色无一是传统意义上的“帅气形象”,却形成了独特的幽默风格,这与导演於水的个人创作理念密不可分,其作品中融入了对当代生活的细腻观察与个性化表达。

  在情节与对话设计上,《浪浪山小妖怪》将传统神话元素与当下现实紧密结合。角色的冲突、对话的风格都与当代观众的生活体验高度契合,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极易产生共鸣。

  作品中的诙谐感并非刻意营造,而是源于生活细节的艺术化呈现,打斗场景如同“成人过家家”,恶作剧元素的运用恰到好处,避免了低级趣味,形成了独特的叙事张力。孙立军院长评价道,《浪浪山小妖怪》是中国动画学派血脉的延续,既有东方审美的韵味,又实现了与当下受众的无距离接触,兼具娱乐性与寓教于乐的特征,为国产动画的传统创新提供了优秀范例。

  今年暑期档,《聊斋:兰若寺》大胆尝试,采用毛毡风格呈现“崂山道士”篇章,并以六个故事组合的形式展开叙事,这种创新引发了市场与观众的广泛争议。

  孙立军院长分析,毛毡风格的运用与当下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在AI技术兴起的背景下,毛毡效果以其亲切、甜美、暖心的“治愈系”特质受到关注,而三维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新表现形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然而,影片在题材架构上的尝试却存在争议。六个故事组合的形式类似短片集锦,这种结构在常规院线放映的一个半小时时长内面临挑战。更重要的是,影片在受众定位上试图兼顾低龄儿童与中青年观众:“崂山道士”“莲花公主”等篇章适合低龄群体,而“画皮”等篇章则融入了成年人的话题讨论。

  孙立军院长指出,这种“既要又要”的定位并非真正的合家欢模式。真正的合家欢作品如迪士尼的《白雪公主》、上美影厂的《宝莲灯》,能够实现不同年龄层观众的情感共鸣,而非简单的内容拼接。《聊斋:兰若寺》的争议反映出国产动画在创新探索中,如何平衡技术形式、题材内容与受众定位,仍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暑期档三部动画作品中,《罗小黑战记2》展现出鲜明的自我更新特质。影片坚持大量手绘作画,保留了治愈风格与精彩的动作设计,同时在故事背景、人物角色和场景丰富度上较第一部实现了全面升级。上映后,影片在豆瓣平台获得今年最高分。

  《罗小黑战记2》的特色在于强烈的符号化与突出的个性化。与注重传统视觉形式挖掘和强调寓教于乐的前辈创作者不同,以《罗小黑战记》为代表的年轻创作者的作品中强调叛逆、自我与热血,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影片成功抓住了动画性夸张、诙谐幽默、搞笑、高级炫酷等核心要素,精准定位目标受众,实现了市场的认可。

  孙立军院长认为,《罗小黑战记2》的成功在于其清晰的市场定位。影片没有盲目追求受众的全覆盖,而是深耕目标群体的需求,以个性化的表达赢得了核心观众的喜爱。这种个性与市场的平衡,展现了多元化市场需求下国产动画的另一种发展路径,也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借鉴:在创新过程中,明确自身定位比盲目扩张受众更重要。

  回顾中国动画的发展历程,进步有目共睹。25年前,上美影厂的《宝莲灯》上映时,广告语写道“15年来中国又一部动画电影的诞生”,彼时从1986年到1999年,院线动画电影长期处于断层状态。

  今年暑期档的三部作品不约而同地找到了创作突破口——现代化与当代性。无论是改编传统故事还是原创内容,都力求与当下观众产生情感连接,引发互动与话题讨论,这一探索值得肯定。

  在肯定成果的同时,孙立军院长也提出了行业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首先是想象力与创新力的不足。当前国产动画在题材选择上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较多,但科幻题材相对匮乏。动画的核心在于“无中生有”,应通过富有想象力的创作,为观众带来梦想、幻想与美好期待,而非局限于传统题材的重复改编。

  其次是审美力的深耕。中国动画学派的中国审美是宝贵的艺术宝藏,当年创作者从水墨中汲取灵感,诞生了《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山水情》等经典水墨动画。如今,行业更应静下心来深入挖掘传统美学的精髓,在当代语境下传承与创新中国审美。

  最后是执行力的提升。动画创作并非快餐式生产,而是需要“优秀厨师长”精雕细琢的艺术工程。部分作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仓促完成,导致优质IP被消耗,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动画作为人类优秀的精神食粮,需要创作者以匠心打磨,确保作品质量。

  孙立军院长的“冷思考”为行业指明了方向:在传承中国动画学派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需不断提升想象力、审美力与执行力,平衡创新与市场、传统与当代的关系。相信在创作者的不懈探索与行业的理性反思下,中国动画电影将在多元化的道路上持续前行,为观众带来更多兼具艺术价值与情感共鸣的优秀作品,书写百年动画历史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