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暑期档“逆袭”寻电影突围的密码
发稿时间:2025-08-14 13:42:00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师文静
从开局爆款难寻的焦虑,到中期多部影片点燃票房的惊喜,今年暑期档(6月1日-8月31日)正上演大逆转。截至目前,暑期档票房已接近90亿元,险象环生中,稳住了市场。
今年暑期档影片瞄准中国电影向“新”发展的思路,主旋律和重大主题创作注重与民族情感、民族记忆的关联;优秀喜剧片在历史纵深中演绎笑中带泪的人性寓言,彰显了创作的多元包容性;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中,国产电影开拓出全新的创作空间,为观众呈现一个更具深度与多元的光影世界。
悬疑片是往年暑期档票房的“吸金大户”,这一特征今年并不突出。暑期档以《碟中谍8》《时间之子》《分手清单》等影片拉开序幕,悬疑片《酱园弄·悬案》上映后打开讨论度。但作为暑期档开局的焦点之作,聚焦“旧上海杀夫奇案”的《酱园弄·悬案》,赢得了话题度,却没有赢得高票房。影片试图以小观大、见微知著地呈现传奇个案中的社会历史议题,但暴力视听繁多、群像符号化、剧情松散,有故弄玄虚之感。悬疑影片《恶意》、青春悬疑片《花漾少女杀人事件》,因为题材小众,未能大爆。口碑不俗的《花漾少女杀人事件》,通过一个“她杀她”的谜题,呈现复杂的东亚家庭叙事中的青春伤痛。原生家庭的沉重之爱,是青春的成长之痛。国产片青春伤痛主题,越拍越有深度。
作为票房的“定海神针”,每年暑期档喜剧片都会在题材、手法上各显神通,激发观众观影渴望。去年同档期的《抓娃娃》《逆行人生》,以温暖现实主义与喜剧的结合破题,赢得票房。今年暑期档喜剧片,在原著改编、演员选择、主题定位上,依然紧握“流量密码+本土叙事”的创作思路,但《长安的荔枝》《戏台》不约而同以“小人物的生存伤痛”作为主线故事,通过戏谑与批判的艺术手法,尽展思想深度和人文价值。《长安的荔枝》以黑色幽默解构历史,从剧作到电影的高热度,再次佐证了马伯庸作品多形态改编的价值。《戏台》以一出旧世梨园荒诞戏,呈现混乱年代戏班小人物的“命如草芥”,及“戏比天大”的艺术坚守。影片使用高度戏剧化的“三一律”古典创作手法,将学院派喜剧理论融入其中,强戏剧性、传统韵味感、历史沧桑感等,让其成为电影市场上的“另类”,但这也恰好证明了国产电影创作的多元包容性。另一部喜剧《你行!你上!》,延续了姜文追求画面冲击力的“姜式美学”,但所讲述的钢琴家郎朗学琴生涯的故事,充斥着父权规训和成功学信条,未能挖掘出天才成长的代际冲突、文化冲突乃至人性光彩。在争议中,这部影片迅速在暑期档的大池子里沉底。
如何更好地展开传统文化的当下表达?往年暑期档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长安三万里》,皆以很强的工业化制作水平,重释经典文本,前者再现气势磅礴的神话史诗,后者以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唐诗,深度解锁中华美学、中国人文精神。今年暑期档影片在挖掘传统文化上出新招。《聊斋:兰若寺》以故事集形式呈现《聊斋志异》,影片借《聊斋志异》鬼怪之形,讲人间诸事,给人精神抚慰。《西游记》的改编,常与当代职场深度关联。《浪浪山小妖怪》颠覆“唐僧师徒四人历劫取经”的经典叙事,以无名小妖“山寨取经团”的励志主题,引发当代打工人的共鸣。小猪妖平凡、笨拙却努力生活、善念待人,最终走出浪浪山,完成“社畜”的进阶之路。取经,并不专属于天仙神将,小人物,也能挑战强权法则,也可以斩妖除魔求大道。影片对经典文本的解构,为传统文化题材电影提供创新思路,那就是经典改编要植根于当代人的日常经验和精神需求,让经典与时代和观众实现精神共振。
国产电影叙事视角的新突破,体现在大主题创作中。《南京照相馆》是暑期档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市场号召力的优秀作品,实现了“历史记忆”与“个体情感”的相互融合。影片依托史料考证与真实人物原型,以平民视角讲述战争,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在个体生命誓死保护铁证的使命中得以重新显露。影片中的平民英雄、大屠杀受害者,是触手可及的邻居、朋友、兄妹、家人,民族的记忆,伴随着情感的羁绊,实现了历史与当下、观影者个体情感与民族精神意志的相通。《南京照相馆》在破题历史叙述、视听美学、市场探索等方面,为抗战题材电影指出新方向。《东极岛》以二战时期浙江东极岛渔民冒死救援英军战俘的真实历史事件为原型,讲述中国人抗争的血性、大爱的心胸。影片通过阿赑、阿荡等渔民守护家园的强烈意志,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也在细腻刻画人物的抉择与觉醒中,彰显出民族的精神品格。
暑期档引进大片方面,《碟中谍8》《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等影片带来不一样的视听观感。《侏罗纪世界:重生》将观众代入真正的史前孤岛惊悚世界,被基因改造的变异畸王龙,拷问人类借由科技违反自然的造物行为,是在延续生命,还是制造灾难。影院硬件的升级会带来更极致的观影体验,《F1:狂飙飞车》就借助拍摄、放映技术的进步,为观众带来主观视角、全方位沉浸感的赛车体验。
暑期档票房、口碑齐飞的优质影片,无论定位于何种故事背景,都追求叙事新视角,具有“贴地飞行”的当下感和亲切感。《长安的荔枝》的李善德、《戏台》的侯班主、《浪浪山小妖怪》的小猪妖、《南京照相馆》的阿昌和林毓秀、《东极岛》的阿赑和阿荡等,皆是平凡人物,骨子里的韧性却成为观众情感共鸣的锚点。“小人物的韧性”不仅是角色的弧光,也是叙事革新的支点、市场破圈的突围术。高质量电影作品要走进人民中间、走向生活深处,书写伟大时代的“奋斗史”和“心灵史”,这一创作导向,在暑期档有了最好的注脚。(师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