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IP翻拍无数,“小妖怪”何以撕开新口子?
发稿时间:2025-08-18 14:03:00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作者:韩 飞
《浪浪山小妖怪》上映十余天,口碑和票房一路飙升。动画片,可以比纪录片拍得更真实。神话故事,也可以表现现实主义。这是笔者在看完影片后的感慨。而众多喜欢并讨论起《浪浪山小妖怪》的观众,想必也大都觉得,影片既是透视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也给人们提供了情绪价值:勇敢活出自己喜欢的模样,无名之辈,也可以是生活的英雄。
2023年,在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的首部短片《小妖怪的夏天》中,浪浪山的小猪妖因一句“我想离开浪浪山了”,道出了打工人的心声,从而引发观众共鸣。这次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动画大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则是同一IP、平行时空的全新故事: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四只无名小妖假扮唐僧师徒,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荒诞之旅。两部影片创作逻辑一致,虽说是在讲西游,但又抽离出西游,借助空间隐喻、人设隐喻和行为隐喻,与现实产生万千联动。而在现实映射、尤其是关于当代年轻人生存困境的叙事表达方面,大电影甚至“用力更猛”“就差把话直接说出来了”。
在空间隐喻上,浪浪山宛如矗立在中国大地上的众多中小城市与城镇。身在浪浪山是大多数人逃不开的宿命,它是家乡,是围城,是许多小城青年想离开又无法轻易断舍离的地方。小猪妖、猩猩怪、蛤蟆精、黄鼠狼精等就是“小城青年”的缩影,这些无名之辈,出身各异,但都面临着相似的境遇。
小妖们有两种职业空间选择,一是“大王洞”这类主流就业方向,是地域里为数不多的“铁饭碗”,坐拥安稳标签;与之相对的“取经路”本质上是一条离家寻梦之路,艰难险阻,变幻莫测,被认为是非主流的、不靠谱的。机缘巧合,四只小妖做上了“癞蛤蟆想吃唐僧肉”的取经梦——离开浪浪山,踏上“自主创业路”,却最终假戏真做,捉妖打怪,除暴安良。他们一路蜕变,回首之际,已然不再是曾经的自己。
关于主角“师徒四妖”和若干配角,影片通过精心设计的典型人设,赋予他们鲜明的现实映射。
小猪妖,可谓“小镇做题家”,聪明伶俐,足够勤奋,但考“洞”三年,一无所成。进不了大王洞,就得家里蹲。家里的好孩子,终究没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为了获得上升通道,他自我PUA,“创业”后也习惯性给同伴“打鸡血”。博上一切,只为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蛤蟆精,靠二舅的关系进入“大王洞”,渴求安稳。因犯事儿丢了“饭碗”,却丢不下那个9981号工牌。他是现实的机会主义者,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糊涂。
猩猩怪,原生家庭缺失,受尽生活毒打变得内向,典型i人性格,试图把自己变成一只“低欲望”猩猩,成为消极避世的“家里蹲族”。加入取经队伍后,逐渐找到自我,获得认同,也让团队守住了本心。
黄鼠狼精,浪浪山里进“洞”失败转而“灵活就业”。他不愿被职场文化所束缚,向往自由且畅快的人生。从话唠到被迫禁言,他一路上磨炼了意志,也磨平了性格棱角。当目的与初衷偏离时,他的一句“我想回浪浪山了”亦让人唏嘘。
影片多处运用行为隐喻,形成对职场现实的辛辣讽喻。小猪妖因把锅刷得太过干净被问责,复刻了职场中因冒头被敲打,功劳被窃取,还无端“背锅”的窘境;公鸡为五斗米折腰,不得不应对画出唐僧师徒肖像的无理要求,被网友调侃为像极了“面对甲方爸爸时候的样子”,这些动画里的黑色幽默、现实中的原型复刻,难免让职场打工人会心一笑。
同时,影片也通过建构互文关系完成一种复调的喜剧化表达。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取自其他文本的若干陈述相互交会和中和,即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主要表现为引用、重写、吸收、延长、转换等互动关系。片中乌鸦精的腰牌是9527,这明显是对周星驰经典作品《唐伯虎点秋香》的致敬。话唠黄鼠狼精“我是一个早产儿”“配角就只配说两句话”的台词则分别出自赵本山、宋丹丹小品《火炬手》,以及陈佩斯、朱时茂小品《主角与配角》的经典名梗。这些巅峰之作,无不蕴含着草根特质,观众对此耳熟能详,并在网络空间不断重温,以此建构群体认同感。影片通过与这些文本的交织对话,进一步汲取了丰富的草根喜剧元素。
影片最重要的互文关系体现在对“西游”母题的巧妙借用,但西游元素似乎仅出现在鸡画师所描绘的唐僧师徒几幅肖像之中,传统故事被虚化为了故事背景。
此外,影片也建构了另一重价值逻辑:片中“师徒四妖”的西天取经故事,也是普通个体的一次自我修行之旅。他们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但成了这条路上的主角,连光芒万丈的真悟空都成了陪衬。中国动画的故事主体从传统的神话英雄变成了Nobody。这些无名之辈是世间的大多数,他们不缺真善美的品质和奋力一搏的勇气,渴望活出真我。
片尾,四只小妖被打回原形,丧失了语言和记忆,也便丧失了主体性。但他们的功德为世人铭记,百姓为他们塑像立庙,“恩从善念起,德自好心来”,哪怕最后还是没到西天取到经,但在不少百姓心里,他们已经是货真价实的仙佛了。
《浪浪山小妖怪》不仅反映了普通个体的真实处境,更是对社会情绪的一种深刻反映,本质上是一部融合了悲剧与喜剧元素的现实悲喜剧。它把美好的东西和丑陋的东西都展示给人看,洞悉现实问题,依然心向光明。生命在于体验,真经亦在路上,影片也由此实现了现实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