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荣光》:让历史告诉未来
发稿时间:2025-08-20 09:12:00 来源: 光明日报
电视剧《浴血荣光》以1927至1935年这一革命历史关键时期为背景,将镜头聚焦于“党的建军路线”这一独特视角。该剧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武装最为艰难的初创岁月,更勾勒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形成历程。创作者以匠心独运的视听语言,不仅真实还原了这段历史,更生动演绎了人民军队如何在绝境中奋起的精神轨迹,为观众打开了一扇理解人民军队本质的崭新窗口,也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辟了新的叙事维度。
剧集以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两次重大危机为切入点,真实再现了人民军队在思想碰撞与实践斗争中锻造而成的过程。第一次危机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第二次危机则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惨重,被迫开始长征。开篇,创作者巧妙运用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展现毛泽东在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革命形势的场景,另一条线呈现周恩来筹备南昌起义的艰辛历程,并通过徐特立这一关键人物将农民运动与南昌起义两个重要叙事单元有机串联起来。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三湾改编中,“支部建在连上”落地实践;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三河坝战役的战壕、井冈山会师的龙江书院、湘江战役的浮桥,这一幕幕场景的转换,不光是红军行军路线的行动轨迹和地理方位变化,更是人民军队在血与火的淬炼中,如何逐步确立起党指挥枪的原则的过程。正是这一原则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人民军队始终保持强大战斗力提供了根本保证。将历史记忆与现实启示相联结,该剧让观众深刻理解,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立军之本。这一主题表达已超越了简单的历史再现,升华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艺术高度。
《浴血荣光》在展现历史进程时,没有采取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惯用的“时间轴”推进模式,而是把这八年的峥嵘岁月具象化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剧中不仅展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坚守信仰、英勇担当的一面,也通过和家人吃月饼、陪孩子玩拨浪鼓等生活细节,传递出他们作为普通人的柔情与温度。这种塑造手法同样体现在对平凡人物的刻画上,如裁缝林育才一家的故事,他们跑交通、递情报、组农会、做军服,子弟奔赴战场,用“舍小家为大家”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尤为动人的是电视剧开头,“马日事变”后在长沙火车站的一幕,徐特立与儿子徐笃本在反动军警与抗议学生的尖锐对峙中隔空相望。这组无声却充满张力的镜头,不仅浓缩了革命危急时刻的历史氛围,更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出时代转折的紧迫感,为全剧奠定了深沉厚重的情感基调。
在叙事手法上,剧集创新采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方式。画外音配合闪回画面,既实现了流畅的时空转换,又增强了历史质感。剧作对历史素材进行了艺术化提炼,如对三次反“围剿”的简略处理,反而突出了主题表达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以少胜多”的叙事智慧体现了创作者对革命历史题材艺术表达的深刻把握。
(作者:王洪 王紫研,分别系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高级记者,复旦大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