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屏上三十秒,“划”得出千年回响吗

发稿时间:2025-08-22 09:09:00 来源: 浙江日报

  ■ 汪洋

  国乐,作为古老音符,沉浮于历史音河千年;而今,数字浪潮如汹涌巨流,席卷而至。立足当下,中国民乐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被蚀刻或重塑?技术之波,不单淹没旧物,更溶解原有审美法则的磐石,甚至足以重新熔铸一个民族的音乐魂魄。当古老音符撞见数字浪潮,是固本守正还是不破不立?

  国乐破圈,宜固本守正

  近年来,国乐通过不同媒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破圈”路径各不相同。西子湖畔一座联结了艺术与商业的空中屏幕连廊化身“西子廊桥”,琵琶、二胡、越剧轮番登场,一场场国乐演出快闪引得众多路人驻足拍摄,一段段短视频随之在朋友圈刷屏,其中有不少对国乐并不熟悉的路人从此“转粉”。而在虚拟世界,2024年8月上线的游戏《黑神话:悟空》,通过经典旋律再创、民族乐器融合,深度赋予了游戏主体“西游魂”,推动游戏成为“现象级”爆款产品的同时,还在海内外掀起了一波“国乐复兴浪潮”;在2025年初上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民族乐器再次成为听觉记忆亮点,由“中国声音”去讲述“中国神话”,创作者对传统艺术的精准运用与创新表达,不仅为作品注入了深厚的文化灵魂,更引起年轻群体对戏曲和曲艺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关注与热情。此外,近期在上海举办的《零·壹|中国色》AI国乐音乐会,更是直接地拉近了国乐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距离。这场音乐会由上海民族乐团携手腾讯音乐联手打造,以色彩为主题,由AI系统创作了九首不同风格的作品,演奏家在表演时加入自己的理解,让每首乐曲都独具个人特色,从而得到更丰富的表达。

  一时间,国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听觉象征被融入到各种艺术形式之中。但当国乐乘着流量的火箭冲出小圈层时,它那历经千载的文化基因,如何在流量的狂潮中铸盾淬炼,固守根基?

  最要紧的是固本。“破圈”带来广泛传播,虽扩大了影响力,但极易使国乐元素的运用简化为“乱贴标签”或“哗众取宠”。当下短视频平台上充斥着披着国乐外衣的流量狂欢。但屏上三十秒,“划”得出千年回响吗?《十面埋伏》《将军令》等气势磅礴的片段被切割成几十秒钟的“燃点”,用于搞笑情景的“卡点”视频,原本的情感张力荡然无存,只剩下机械的节奏刺激;再如多段经典民乐旋律被拼接为“鬼畜”式处理,配上无厘头的画面,彻底消解了作品的艺术性;更不乏年轻演奏者直播时穿着过分暴露,演奏动作设计得扭捏作态,评论区充斥着与音乐无关的、物化表演者的低俗讨论。

  其次,要以守正的态度厘清边界。在拥抱“破圈”带来的融合与跨界活力时,必须反思“文化创新”的边界,警惕“失魂落魄”的风险。这些融合展现了国乐发展的活力,但并非所有尝试都能有效传承文化基因。过度偏离其核心特质,甚至可能导致“基因变异”。因此,唯有在融合与跨界的过程中牢牢锚定文化基因的核心特质,明确创新的边界,方能守住其根本。

  需要有质量的流量

  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不少流量歌曲打着民乐旗号吸引观众,但短视频的浮躁环境,迫使国乐意蕴被强行压缩。于是,在“黄金三秒”规则下,像《广陵散》这样描绘深沉意境和文人风骨的长曲,在平台传播时常常被任意“阉割”;而《十面埋伏》这般层次丰富的千古佳作,也往往被简化,只截取激烈片段展示。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大量颠覆原曲意蕴的魔性改编。平台算法进一步强化了“流量至上”的模式,促使民乐主播为了迎合“快时代口味”,直播时更强调琵琶的快速炫技、民族乐器模仿电音等“炸裂”效果,而非呈现原曲的意境深度。当点赞和打赏成为唯一标准,年入百万成为艺术追求,那么国乐需要静心体会的气韵和意境,便被当作不合时宜的东西,被流量抛弃了。这何尝不是一种“新瓶”困局呢?

  当国乐沦为“流量快消品”,该如何重拾其“慢艺术”的时代尊严?国乐“破圈”的狂欢,本质上是卷入了一场以“流量变现”和“即时满足”为核心的文化快消运动。这种快消模式与国乐特有的“慢艺术”本质在时间沉淀、文化浸润与深度体悟等核心诉求上,存在着根本的价值冲突。此类问题的解题之根本在于平衡“流量逻辑”与“艺术本真”。

  令人欣慰的是,在社交媒体中亦不乏以静水流深的传统美学重释流量规则的新时代民乐典范。中央民族乐团打造的《印象国乐》与《玄奘西行》,让演奏者不再埋首于乐器之间,而是穿上戏袍娓娓道来。乐团在各大视频平台获得无数点赞和弹幕,突破了时空限制,让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无法现场观演的听众一睹“民乐国家队”的风采。中央民族乐团的乐手们,持续参与演奏当代作品和影视游戏音乐,形成了从艺术价值提升到传播效果扩大的良性循环。

  朱红圆领袍、艾绿上衣、藕色绢衫、白色纱裙——考究的宋制服饰,手持古琴、琵琶、小打等民族乐器进行演奏,这便是粉丝量已破百万的自得琴社。其成功,正是源于对传统美学的深刻敬畏与巧妙活化。自得琴社的原创代表作《大夏》,与《吕氏春秋·古乐》中的古乐舞《大夏》同名,以“大禹治水”的史诗故事为创作背景。悠扬笛声与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迪吉里度管相映成趣,将我们拉回上古时期。古筝与古琴摇身一变,从弹拨乐器变为拉弦乐器,交替奏响以象征河水之湍急,最终众乐器合奏象征大禹成功治水,万物得以新生。《大夏》中各乐段的分布、乐器的采用均是基于古文化、尊重古乐内涵的体现。正是这种基于敬畏的创新实践,让他们赢得了广泛共鸣,成功地通过演绎传统国乐获得了“有质量的流量”。

  在传播中捍卫专业性与深度,才应是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追求的良性“流量逻辑”。互联网平台要担负起文化传播的责任,引导融合传统精髓与当代审美的优质作品进入客户端“视界”:可以优化推荐算法,增设内容专业性、文化内涵等评价维度,预留日推界面,首页黄金推荐位留给优质作品;可以推出创作扶持计划,注重“长尾效应”,助力创作者打磨融合传统与当代审美的内容;也可以设置“文化互动”专区,附相关知识点链接和评论区问答,引导用户从“观看”向“理解”深化。这绝非简单地“新瓶装旧酒”——仅在新时代媒介中复刻古乐的表象;而是要打破对流量的短视追逐,支持创作者以匠心淬炼传统底蕴的醇厚陈酿,再借时代媒介之“新瓶”承载其历久弥新的价值,借“新”以开“新”,使高水准的艺术真正触达大众。

  平台、行业、创作者、听众须“协奏”

  国乐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更新,需要多方协力。创作者应扎根传统,探索、结合现代表达;演奏者需融合传统技艺与时代元素,丰富、创新艺术表现;平台当优化内容生态,挖掘、促进深层价值传播。听众应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深度参与音乐的筛选,成为推动生态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音乐教学主体更应当承担起新时代民乐创新和美育发展的职责,鼓励青年师生打破象牙塔内外的藩篱。

  在长三角音乐文化圈,浙江音乐学院近几年的国乐创作表演探索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院打造的民族交响音画《宋韵·华章》、致敬江浙地区文化的《越地长歌》以及基于《山海经》中的“神鸟翡翠”创作的《翡翠》等原创作品广受好评,体现了文化与创作、演绎的深度结合。民族乐队学院成功巡演《大乐永和》专场音乐会,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让更多人直面民乐的宏大之美。特聘教授吴蛮将“丝绸之路”全球音乐家工作坊带到浙音校园,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音乐爱好者前来研习即兴合作,成功复兴了传统乐器演奏技艺并激发民乐演奏者的创新潜力,引导年轻一代勇于从自身专业出发跨越文化边界,追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国乐系李跞副教授推出的《对话莫奈》音乐会和专辑,以琵琶、大提琴和钢琴的三重奏形式,与莫奈的名画相映成趣,以独特的创演形式受到了众多年轻乐迷的好评。

  在传承中创新,于融合中发展,国乐方能跳脱“流量快消”的困境,真正沉淀为具有心灵滋养价值并能与世界对话的文化财富。国乐“破圈”的热闹,是这个时代对千年雅乐一次盛大的礼赞,却也暗藏危险。它展现了传统在当代的生命力,同时也无情暴露了其在流量与浮躁冲击下的脆弱。守护国乐的根与魂,绝非易事。平台以算法资源引导价值深度,行业以标准认证筑牢门槛,创作者凭匠心注重品质,听众借科技赋能降低鉴赏成本——四层联动,方使流量逻辑深植文化根脉。唯有如此国乐才不会沦为转瞬即逝的流量泡沫。

  刘天华先生百年前呕心沥血开辟的“国乐改进”道路,延伸至今又当通往何处?归根到底,无论在哪个领域,但凡还抱持着发展国乐的初心,就应当坚持守正创新。潮水退去时,只有那些真正承载着中华文明精神并在时代激流中完成创造性转化的国乐之声,才能穿越时间的喧嚣,在人们心里长久回响。

  (作者系浙江音乐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长三角音乐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