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 为电影工业带来哪些变革
发稿时间:2025-08-22 09:16: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头号玩家》电影海报
《只此青绿》电影海报
《唐宫夜宴》取得中国虚拟现实电影首个“龙标”
2025年暑期档,当大银幕上的光影激战正酣,另一股“上头”的观影浪潮也在悄悄登陆博物馆和景区——多部带着官方认证“龙标”的VR电影,成为观众打卡体验的新选择。这股VR热的驱动力,源自AI这个“超级引擎”:生成式AI正在深度参与百年电影工业的演进,改写行业原有的“老剧本”。
AI技术持续迭代,已不仅止于工具升级,更在重塑影视创作的基因。这场超越技术层面的深刻变革,正在重构创作逻辑、产业结构,甚至拓展艺术表达的边界。
制作成本锐减
拍电影不再“烧钱”?
“原本需要7人花费7天才能完成的视效工作量,被压缩至一人仅用半天”
“传统摄影机逼近现实,而AI正在创造现实。”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建说。
在电影《只此青绿》的制作中,这种创造现实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得以窥见AI技术为影视创作带来的全新可能。视效团队巧妙运用AI工具ControlNet,对《千里江山图》中独特的笔触韵律进行解构与分析,再驱动AI生成符合宋代山水意境的层峦叠嶂。同时,动态艺术的融合也成为一大亮点。创作团队通过StableDiffusion与Midjourney等AI绘画工具,生成水墨舞蹈的概念稿。基于这些概念稿,舞者的动作设计更加贴合水墨的流动感与飘逸感。
对于AI技术给影视行业带来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表示,AI正带来双重革命:“成本锐减百倍,想象力破壁释放,创作者正从机械劳动中解放,回归创意本源。”以《只此青绿》为例,借助AI技术,原本需要7人花费7天才能完成的视效工作量,被压缩至一人仅用半天就高质量完成,不仅如此,AI还完成了830余个镜头的智能质检,并独立产出635组高质量成片,极大地提升了创作效率,也让创作者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意构思上。
事实上,AI带来的全链效率革命正在影视行业全面爆发。在前期创作阶段的剧本开发环节,AI生成悬疑剧本关键情节点的速度提升了7倍,可以提供丰富的灵感与基础。服化道设计领域,阿里大文娱团队2024年6月推出的“神力霓裳”AI大模型重构了古装设计流程,只需输入朝代、性别等参数,2分钟内能生成影视级的妆造方案,让服化道设计更高效、更精准。虚拟制作方面,上海电影技术厂AI创智生态中心已构建“算力池+应用场景”创新模式,其百卡规模的影视专属算力平台为创作赋能,通过高精度扫描与3D高斯泼溅AI技术,可以将电影《雪龙号》等项目的场景制作成本降低2/3,为场景选择提供了更多可能。
进入中期拍摄阶段,“绿幕时代”正在被终结。博采影视基地的270°LED环幕开启了“所见即所得”的拍摄革命,这种虚拟拍摄技术,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外景拍摄的成本与风险,还能让创作者在拍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最终的视觉效果,便于及时调整拍摄方案。凭借《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获得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的王昱对此惊叹不已:“如果当年有这个技术,我们拍《封神》就不用在一万平方米的棚里搭森林了,然后《封神2》的环形跑马场地也不用建,可以在今天50米的LED棚里完成悬崖的这场打戏了。”
而在后期制作环节,算法正在重塑光影魔法。画质重生领域,电影《金刚川》采用CINITYAMR(人工智能母版重制)技术,通过AI优化色彩动态范围,使画质提升90%的同时,成本反而有所下降,让影片的视觉呈现更上一层楼。
AI技术正以不可阻挡之势改变着影视创作的生态与格局。它不仅解放了生产力,更打破了想象力的边界,让影视创作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创作门槛降低
拍电影的不是专业人士?
24小时AI超创大赛上,金奖作品出自一位“蹭过”影视艺术专业课的工科生
今年6月,一部成本仅5000元的AI短片《潜入梦海》惊艳亮相上海国际电影节。在这部8分钟的作品中,大巴车爆炸的火光映照着异国街景,逼真的特效让观众误以为是百万级制作,而这一切,出自一个4人团队,他们全程未踏出国门。
刘璨闻是这部短片的AI影像总监兼分镜设计师,这位“90后”目前就职于一家AI科技公司。作为中国新一代AI影视创作者的代表,他脱离了对传统影视机构的依赖,告别了摄像机与实体片场,凭借对20余种AI工具的熟练掌握,灵活地运用关键词库、动态模型、开源换脸等技术,将脑海中的想象直接变成镜头画面。
随着开源AI工具和视频生成大模型的普及,影视创作门槛正持续降低。《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数据显示,近1/3的网民使用AI制作图片视频。当前,AI电影创作人群主要分为四类:一是从事科技研发的AI技术爱好者;二是寻求转型的传统影视从业者;三是注重内容表达的自媒体创作者;四是影视专业的学生。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周雯教授认为,AI的发展降低了技术门槛,却显著提升了艺术创作的天花板,正如手机摄影普及,但对专业摄影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的本质在于独特的表达与直抵人心的呈现——这正是AI的局限所在。它擅长生成‘不出错的平庸’,复刻过往范式,却难以触及艺术价值的核心:创新、过程以及创作中的灵性。因此,从真正的艺术标准来看,‘人人皆可成艺术家’仍是一个愿景。”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吕欣分享了一个案例:在今年网络视听大会的24小时AI超创大赛上,金奖作品并非出自艺术专业学生之手,而是一位“蹭过”影视艺术专业课的工科生。“我问他为什么能得奖,”吕欣说,“他的回答是‘兴趣驱动’。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专业,但他骨子里热爱文艺,从小就阅片无数。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后,又旁听了大量影视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正是这种深厚的文化积累,加上对AI技术的掌握,成就了他的作品。”
吕欣强调:“艺术永远呈金字塔结构,越是高级、具有穿透力的艺术,越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当创作门槛不断降低,最终比拼的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艺术根基与能力。能否成为艺术家,最终取决于个人的艺术素养、热爱、兴趣以及持续的努力。没有这些积累,无论技术如何变迁,都无济于事。”
以假乱真
数字演员成为剧中人?
业内预见:未来“数字演员与真人演员同台协作将成为常态”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在参与北京文联主办的《坊间对话第39期:AI影视创作新趋势》活动时,提及导演黄建新曾于数年前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有过一丝忧虑:AI的应用已不仅限于编剧与导演环节,更已延伸至表演领域。黄建新指出,彼时AI技术已能模仿演员的微表情,他担心演员职业可能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回顾技术发展历程,传统的视觉特效制作曾极其耗时费力。以2008年上映的大卫·芬奇执导的《返老还童》为例,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逆生长角色“本杰明·巴顿”,其衰老倒序效果依赖于多层化妆与数字合成技术的复杂结合。特效团队需要手动追踪皮特面部的600多个关键点,每帧画面渲染耗时高达90小时,整个工序历时两年才得以完成。
然而,AI技术的迅猛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构影视特效工作流,其核心在于效率的指数级提升和流程的高度智能化。2023年的国产科幻巨制《流浪地球2》便是一个有力例证。导演郭帆团队通过自主研发AI模型,将吴京角色的减龄处理效率提升了近10倍。该技术仅需少量人工标注的关键帧,即可自动生成连贯自然的表情序列,最终将单镜头特效成本压缩至好莱坞同类项目的五分之一。
更值得关注的是,AI不仅优化了传统生产流程,更催生了全新的表演主体——数字演员。剧集《异人之下》中的数字角色“厘里”就引发了广泛关注与讨论。作为阿里依托自研AI技术打造的国内首位数字演员,“厘里”的出现并非简单的特效噱头,而是数字科技与影视艺术深度融合的实践。尽管是虚拟造物,“厘里”在作品中展现出了惊人的真实感:特写镜头下,其与真人演员互动时微妙的表情变化、精细的面部肌肉运动乃至眼神中传递的情绪,都几乎可乱真;全景镜头中,其身体光影与环境光线的交互反射效果亦与真人演员别无二致。
吕欣教授进一步揭示了数字表演的演进路径与发展潜力。他表示,早期如《阿凡达》等作品依赖昂贵复杂的动作捕捉设备驱动数字角色。而如今,AI算法的突破已能实现两大关键跃升:第一步,通过学习海量数据,AI能赋能任何人(即使非专业演员)完成特定角色的表演动作生成;第二步,AI在充分学习特定演员的全部表演特征后,能驱动高度仿真的数字人生成匹配的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吕欣强调:“目前从技术层面看,这已完全可行;在艺术表现力的精进上虽仍需时间打磨,但数字表演技术的进展已远超普遍预期。”因此,他预见未来“数字演员与真人演员同台协作将成为常态”。
影视制作工作流正经历由AI驱动的深刻智能化转型。从前期的创意构思、表演趋势捕捉,到后期的特效生成与成片制作,各个环节都展现出向高度智能化演进的强劲势头。吕欣表示,基于当前技术迭代的速度与深度,他判断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影视行业将全面步入一个高度智能化的制作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演员作为技术赋能的产物,其角色定位并非简单替代人类演员,而是作为扩展创作边界的新元素,与真人演员共同塑造未来影视表演的多元化生态。
沉浸式体验
观众在电影里“活着”?
截至今年7月,中国备案VR电影激增至19部
2025年年初的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预言道:“未来十年,我们将进入‘数智互联网’阶段。”也就是说,AI终端与智能体将彻底重构人机交互,解放人类双手,开启智能体验革命。
中国沉浸式电影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国家电影局今年3月发布《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将VR电影接入全国影院网络,并向文旅综合体延伸。4月,北京国际电影节“无界∞沉浸单元”开幕式上,河南广电推出的《唐宫夜宴》获得中国虚拟现实电影首个“龙标”(电审虚字〔2025〕第001号),宣告VR电影正式纳入国家电影管理体系。而《隐秘的秦陵》获002号“龙标”,两部作品已登陆全国首家XR多厅沉浸影院——西安奥斯卡XR未来影城。截至今年7月,备案VR电影激增至19部,从《长安三万里》《甲骨风云》到《大宋风华录·满江红》,一场颠覆传统观影的产业浪潮奔涌而至。
技术赋能下,电影艺术正经历本质蜕变。VR+AI让影视从“观看艺术”跃迁为“体验艺术”,例如,在《地心游记》中,观众可触摸虚拟岩石感知纹理、温度(基于动态触觉反馈系统);《火星登陆计划·起源》实现“视线交互”,凝视即触发剧情分支(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今年上海电影节公布的7部VR新片《长安三万里》《封神前传》等,也将持续解锁交互叙事的可能性。
正如周雯教授所言:“‘storyliving’(生活在故事中)正取代‘storytelling’(讲述故事)。”未来,轻便VR眼镜将使得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剧情参与者,当虚拟与现实在360度全景空间中交织——以“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三维环境,模拟人类感官实现沉浸交互”为定义的VR电影,将带领中国电影产业全速驶向“无界体验”的新蓝海。
·声音·
影视艺术内核仍然是创作的精神灯塔
北京师范大学孙承建教授指出,未来技术演进将推动人的智能、机器智能与新型网络的深度交融,形成混合智能社会。在此图景下,影视产业与AI技术绝非简单替代关系,而是建立共生协作系统。
然而,AI技术的推进中,也有需要避开的“暗礁”。首先便是版权确权困境,训练AI的素材是否构成侵权?算法生成的短片著作权归属何方?如果模仿王家卫风格是否触及法律边界?这些悬而未决的数据版权与创作版权问题,亟待法律框架破局。
此外,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教授吕欣指出,“当前AI影视还难成可持续产业”,其根源在于版权混沌使作品无法通过传统票房路径变现,而同质化洪流正淹没艺术独特性,导致产业价值评估体系失效。当算法流水线批量生产“风格罐头”,整个产业生态将在技术泡沫中悬空。
而“深度伪造”技术的滥用也需要警惕,它凭借算法对音视频的极致模仿能力,能让虚构的人物说出逼真的话语、做出自然的动作,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唯有构建起技术防御、法律规制与公众觉醒三重屏障,才能让AI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始终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确保技术革新的红利真正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安宁。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AI驱动的变革正强力重构影视生态:制作门槛消融催生全民参与创作,影像从再现现实跃升为创造现实,体验从单向观看进化为沉浸共生。但无论技术如何颠覆,影视艺术的本质内核始终未变——对人性的探寻、对现实的追问、对精神彼岸的探索,仍是照亮创作的精神灯塔。
正如吕欣教授所展望的,当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消散,人类将实现海德格尔的畅想——“诗意地栖居”。
本版文/本报记者肖扬统筹/李洋满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