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东极岛 巨浪中的历史打捞与传奇塑造

发稿时间:2025-08-22 09:19: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梁坤

  1942年10月,押送1816名英军战俘的日军货轮“里斯本丸”号,在从香港开往日本的途中被美军的鱼雷击中,在舟山东极岛附近的海域沉没。当历史的镜头聚焦斯大林格勒的炮火时,一群中国渔民正驾着木船冲破险阻,在骇浪中为384条生命开辟了一条生路。

  83年后,管虎、费振翔执导的电影《东极岛》挖掘出这段深埋的往事。银幕上的惊心动魄不仅映照出人道主义的光辉,也暗涌着历史重构的激辩——在技术奇观与平民英雄史诗的双重加持下,我们打捞的究竟是记忆的碎片,还是被叙事塑造的传奇?

  双线并进谱写命运交响

  《东极岛》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以海岛与沉船两个空间维度作为故事发展的主要脉络。在东极岛上,日军的侵占打破了这里原有的秩序,渔民们平静的生活被无情践踏,他们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在“里斯本丸”号的船舱里,呈现出的是另一种人间炼狱:英军战俘在黑暗、狭小且充满死亡气息的空间里苦苦挣扎,在船被击中后更是逐渐陷入绝望的深渊。

  阿荡(吴磊饰)冒险救起英军战俘纽曼的举动,使两条故事线产生紧密的联结,它们相互影响,营造出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叙事节奏。这种双线结构为影片带来了丰富的叙事层次和强烈的戏剧冲突,让观众能够同时深入了解东极岛渔民和英军战俘在战争中的不同遭遇与内心世界,在两者命运的碰撞与交织中,体会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也看到人性中的善良、勇敢等美好品质在绝境中绽放出的希望之光。

  片中,日军发现阿荡营救英军战俘,由此展开对岛民的威胁和杀戮,这也触发了全片的双重主题:抗日和救人。岛民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终于奋起反抗日军的暴行。营救英军战俘一事,也从最初阿荡的个人行为,转变为阿赑替弟弟阿荡完成未竟的心愿,最后又上升为岛上渔民的“共同意志”。

  在抗日与救人之间反复切换

  从史实角度看,电影对真实事件进行了改编,真实的“里斯本丸”号事件中,东极岛渔民自发驾驶小船救出英军战俘,这份跨越国界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基于渔民们的朴素善良和“海上有难,必救”的祖训,是他们自发、无私的义举。但在电影中,阿赑“为弟报仇”的动机,以及岛民的抗日情绪,让影片在“抗日”与“救人”两个主题间反复切换。

  影片中部分角色的抗日形象较为鲜明,凸显了中国人民在面对侵略时的不屈精神和英勇无畏。但前半段着重渲染渔民遭受日军迫害后的血债血偿情绪,后半段又转向无私无畏的人道主义救援,使得整体动机和情绪断裂,难以形成连贯且统一的主题表达。

  不少观众将《东极岛》与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进行比较,《里斯本丸沉没》是对这一事件前因后果的全景式讲述,且主要是从亲历者的视角展开,东极岛渔民搭救英军战俘的段落相对薄弱。《东极岛》本想发掘这段少有人提及的历史,但主创对戏剧性的追求,导致为了制造冲突矛盾、形成戏剧张力,在历史打捞与传奇塑造之间,更偏向了后者。

  电影工业的深海突围

  虽然管虎导演英雄的浪漫主义情怀,让观众对影片在写实与写意之间的拉扯见仁见智,但这部电影出色的视听效果呈现,可以作为当代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显著提高的一个范例。

  影片接近一半戏份与水相关,主创没有选择特技替代,而是全程实拍,这对拍摄技术与团队协作提出了极高要求。剧组启用亚洲最大水棚,占地达9000平方米,在五个不同深度和功能的水棚内搭建16处水下置景,才为观众呈现出惊心动魄的海难和水下营救场景。而长达70天的水下拍摄,也在华语影史创下纪录。

  剧组耗时四个月复制了一艘“里斯本丸号”,从铆钉纹理到舱门密闭性等依据26艘同型舰船档案还原,1:1的沉船实景建造让船被鱼雷撕裂、海水倒灌、船体倾覆的过程得以真实呈现,给人纯CG特效难以比拟的压迫感和沉浸感。

  在技术创新方面,影片采用“水下联排双机位超宽拍摄”,借助水下无人机完成前期排练与布光,利用16台快艇发动机构造漩涡虹吸,将摄影机沉入水中,捕捉细致到可以记录演员表演窒息时的气泡轨迹与肌肉震颤。在水上拍摄时,智能水景系统首次实现人造浪高0.5米至3米的可控模拟,支持200多种浪形变化,营造出船只在惊涛骇浪中穿行以及人与巨浪搏击等效果,极大提升了画面冲击力和表现力。

  而演员在真实建造的、经受强大水压和冲击的沉船场景中,在模拟惊涛骇浪和水下环境进行实景实拍,恐惧、疲惫、挣扎等很多反应是生理性的、本能的,更容易进入角色状态,表演也更具说服力。

  影片成熟的工业化体系是其艺术表达的基石,它通过物理特效、环境模拟、水下实拍等技术,将观众深度代入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历史情境。

  导演管虎曾说,“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的血性与善良”。在当下,这部影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珍惜和平,让人性的光芒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闪耀。影片在故事的建构方面仍有可提升的空间,这也为电影创作者提供了思考与改进的方向。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以真实历史为蓝本的优秀电影作品问世,让历史的记忆在光影中得以永恒。

责任编辑: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