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影视剧普法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发稿时间:2025-09-17 09:12:00 来源: 光明日报

   【影视锐评】

   当银幕上的法律故事照进现实,影视剧正成为公众理解法律知识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一批兼具法治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影视佳作涌现出来。《底线》中的法官在情与法之间艰难抉择,《扫黑风暴》中的正义之光穿透黑暗迷雾,《警察荣誉》中的基层民警用琐碎日常编织安全之网……这些作品在屏幕上开辟出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普法新场域,改变并深化着公众对法律的认知。抽象的法条化作具象的人生,理性的规则浸润感性的体悟,法律不再是复杂难懂的文本,而变得可知、可感、可触。

   影视剧普法教育的温度,产生于对个体命运的真切关怀。法律的温度都是在具体案件、具体人物命运中得以彰显的。《第二十条》中,农民王永强在妻子遭到村霸凌辱后愤而反击,公交车司机张贵生为制止犯罪挺身而出却失手致人死亡,少年韩雨辰面对校园霸凌勇敢反抗却陷入“是否防卫过当”的争议。这三个人物的故事交织出“正当防卫”认定中的复杂现实,也将抽象的法律条款转化为一个个具体而真实的生命抉择。

   法律重在实施,而实施的关键也在于人。影视剧普法教育的温度,还源于对法律实践中“人的维度”的细腻呈现。《底线》中,法官审理离婚纠纷时既恪守法律条文,也悉心考量情感创伤与子女未来;《警察荣誉》里,新老民警处理市井纠纷时所展现的共情与智慧,让观众看到执法者不仅是规则的守护者,更是生活的守护者。人的温度、人情的温度,使观众意识到,法并非遥不可及的威严符号,而是维护尊严、保障权益、安顿生活的坚实力量。

   影视剧普法教育的深度,则源于对法治精神的精准诠释。影视剧的普法教育不是将法律简化为非黑即白的教条,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价值逻辑与社会意义。《沉默的真相》中,检察官江阳为彻查侯贵平案真相,历经十年艰难求索,付出了青春、事业、家庭乃至生命的代价。他所坚守的不止是个案的真相,更是程序正义背后那不容践踏的法治信仰。《巡回检察组》以重新查明“九三零杀人案”为开端,但并未止步于冤案平反的戏剧性呈现,而是通过深入介绍巡回检察工作的运作逻辑与实践过程,剖析案件在调查、审理全流程中可能存在的程序疏漏、证据瑕疵等问题,彰显出法治体系自我审视、自我纠错的勇气与决心。这些作品以戏剧冲突为外壳,以法理思辨为内核,让观众在追剧的“沉浸式体验”中,不仅知晓“法律如何规定”,更深入理解“为什么法律要如此规定”。

   更令人瞩目的是,影视剧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深刻揭示了法治体系的自省与革新。《以法之名》聚焦检察侦查领域,直面司法系统存在的问题,深入讲述检察机关对司法工作人员职务犯罪的侦查过程。创作者通过对“保护伞”如何定罪、伪证罪之构成要件等复杂法律议题的剧情融入,引导观众认知司法内部监督的制度逻辑与现实必要性。在这些作品中,观众看到的不仅是正义的实现,更是一个法治系统如何通过自我完善抵达真正的司法公正,在自我革新中不断发展成熟的法治中国。

   然而,影视剧终究是艺术创作,其普法教育功能的实现,必须兼顾艺术表达与法理严谨。遗憾的是,当下部分作品在创作中出现失衡现象:为追求戏剧效果与市场热度,不惜牺牲法律专业的准确性,使本应传递法治精神的内容,出现符号化与奇观化的误区。比如,某剧中对枪支弹道分析的错误呈现、关键物证链断裂等专业瑕疵,虽细微却足以削弱作品的说服力。创作与法律相关的影视作品,应当致力于构建一种“法理情境化的叙事能力”。这意味着创作者不仅需要准确理解法律的内核精神,更需要具备将法理有机融入情节冲突、人物塑造与价值抉择之中的艺术转化力。它需要通过角色的困境与成长、案件的曲折与推进,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自然理解程序正义的必要性、证据规则的重要性以及法律背后复杂的价值判断。

   因此,对承载普法功能的影视作品的更高追求,在于以艺术的方式构建出一个既真实又可感的法律世界。既要经得起专业性的审视,又要承载得起艺术的表现力;既需要呈现法律的刚性约束,也需要传递其保护人、关怀人、启迪人的柔性价值。唯有当法律叙事与艺术叙事达成有机统一,影视剧才能真正成为滋养法治文化、塑造公民法治意识的优质载体。这既是当代普法珍贵的启示,也是影视艺术参与法治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

   (作者:耿柏洋,系辽宁大学法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张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