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双城的双向奔赴
发稿时间:2025-09-29 08:12:00 来源: 文汇报
宋宝珍
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并非一次简单的剧目巡演,而是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事件”。它集中展示了国家院团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经典的现代性转译”与“主流戏剧的多样化表达”,实现从文学经典到舞台史诗、从历史叙事到当代思辨、从地域特色到全民共鸣的创造性转化。本次演出季的五部重磅剧目构成了一个层次丰富、互文见义的戏剧矩阵,不仅彰显了国家话剧院雄厚的艺术实力,更深刻体现了其在连接京沪双城文化血脉、塑造国家戏剧形象上的战略思考。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南下,历来是中国戏剧界瞩目的焦点。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既是国家话剧院艺术品牌的集中展现,也是一次戏剧双城的双向奔赴,旨在以上海这一国际化演艺之都为平台,检验国家话剧院艺术理念的普适性与当代性,实现京派话剧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
其中,田沁鑫导演的《北京法源寺》,无疑是本次演出季中思想密度和艺术创新度最高的作品,剧本打破了线性时间,将光绪皇帝、慈禧太后、谭嗣同、康有为、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以及后世评说的僧侣、学者,共置于法源寺这个超时空的精神道场。生者与死者、当事人与评论者可以直接对话、辩论。这种结构不是为了还原历史现场,而是为了搭建一个思想交锋的论坛,直接探讨变法维新中的制度、生死、忠奸、成败等终极命题。剧中的台词不再是生活化的对白,而是高度凝练、充满机锋的“政论”与“哲思”。大段的慷慨陈词、往复辩难,形成了强大的语言节奏和思想冲击力。观看此剧,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中国近代出路与知识分子命运的头脑风暴。舞台上几把明式桌椅,以极简风赋予整个剧场以艺术隐喻,探讨“庙堂”与“江湖”、“出世”与“入世”的普遍性伦理与永恒正义。
纵观五部剧目,国家话剧院清晰地展现了一条核心艺术路径:
其一,不对经典进行博物馆式的封存,而是以当代的审美眼光和戏剧手法对其进行激活。这种转译,或侧重于叙事结构的重构,或侧重于舞台语汇的创新,或侧重于思想议题的当代激活,其最终目的都是让经典文本与当下的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和思想对话,证明其不朽的生命力。
其二,国家话剧院有意识地摒弃了“主旋律”戏剧刻板、说教的旧有印象,致力于构建一种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可接受度高的“主流戏剧”。这一概念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价值取向上的主流,与时代精神和社会核心价值同频共振;二是受众定位上的主流,旨在吸引最广泛的观众群体。
其三,此次展演显现了京沪戏剧联动的文化意义。国家话剧院带来了京派戏剧特有的文学厚重感、历史纵深感和京味话语特色;而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开放的视野、成熟的市场和挑剔的观众。这种交流,对于打破地域文化壁垒、促进中国戏剧生态的良性竞争与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作品的展示,更是创作理念、运营模式的碰撞与学习,共同助推中国从“戏剧大国”走向“戏剧强国”。
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通过五部风格迥异却内在统一的剧目,系统性地展示了其在处理民族遗产、现实关怀与历史反思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它以实际行动回答了关于“主流戏剧何为”“经典如何新生”等时代命题。(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