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里的中国》:解码村庄空间中的中华文明基因
发稿时间:2025-10-20 14:15: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剧照
在中国的现代化浪潮中,村庄曾一度被视为“过去”“边缘”的象征,像是即将被现代化洪流淹没的孤岛。近期播出的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却将村庄重新置于文明叙事的中心。该片不仅是一次对传统村落的全景描绘,更是一场关于中华文明精神基因的深度探寻。它通过空间叙事、传统活化与美学建构,完成了一次对中国文化根脉的当代书写。
空间营构:从村庄看中国
村庄里有什么?村庄能体现中国的什么?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以“村庄”为基本空间单元,构建起宏大的文明叙事。从村庄看中国,村庄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存在,而是中华文明的微缩景观,是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
影片划分系列主题,以“选址、劳作、居住、商贸、礼仪、节俗、教育、家风、家国、守护”等为分集关键词,贯通物质与精神、个体与民族、传统与现代的多元维度,系统梳理了村庄在生息繁衍、生产生活、礼俗教化、家国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功能。
悬崖之上的云上村落、黄土高原沟壑中的地坑院落、江南水乡里的枕水人家……《生息之地》一集中展现的人地关系,不仅是生存智慧的体现,更是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哲学观念的生活实践;从东北平原的稻花飘香到太行山区的层叠梯田,从黄土高原上的红枣到江南水乡的万亩莲田,《农桑稼穑》一集呈现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讲述了中国人与土地的血脉联系;而《商贸古道》一集则打破了“重农抑商”的刻板印象,揭示了中国乡村早慧的商业文明与开放视野。
这种从村庄到中国的空间叙事,不是简单地放大与延伸,而是透过“地方性”审视文明主体性。村庄,成为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从传统村落看见中华文明,村庄就是中华文明的DNA,以村庄为媒,影片为我们解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以传统连接当下:活态的文明基因
《村庄里的中国》的动人之处,在于它并未将传统村落视为静止的“博物馆”,而是作为依然呼吸的、与当代对话的生命体。而正是在与当下的连接对话中,古老文明才能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生息之地》中对诸葛村的选址格局、山水环境及生产生活方式的呈现,让我们看到一个村庄数百年来的生命延续,历史文化根脉与现代生活有机交融;《礼成人生》展现了村庄里个体生命旅程中经历的传统礼俗秩序,这些观念和实践依然在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结尾毕业典礼上的“束脩之礼”的一支小插曲,则是对传统礼仪的当代唤醒;《耕读传家》里,拥有悠久历史的和顺图书馆依然开放,沿用着手写借书证的传统,在广袤的乡野间,越来越多的乡村图书馆和农家书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成为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也是村民们共聚的文化家园,耕读传家的古老传统转化为全民阅读的时代回响。可见,传统并非静止的遗产,而是活态的、流动的精神资源。而“传统的当下性”,正是对“文化活态传承”最有力的诠释。
此外,该片通过对家风、节俗等乡村传统文化的记录,揭示了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奥秘:它并非依靠僵化的教条,而是依靠一套嵌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机制,在代际之间实现价值的传递与新生。
东方田园美学与地方感的影像建构
在视听语言上,《村庄里的中国》展现出较强的东方美学自觉。作品影像风格唯美、恬淡、静谧,呈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意境,颇具东方田园韵味。潺潺的溪流、袅袅的炊烟、暮色中的归人、石墙上的苔痕……摄影师以诗意的镜头捕捉村庄的独特气息,这些意象不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人类乡村情感与记忆的载体。在声音表达上,知名演员濮存昕担任解说,歌手谭维维演唱的主题曲《一生一世一万年》在片尾将情绪带至更悠远的境界。
片中的村落都各具特色,彰显了中国村落的文化多样性与活态性。观众在张谷英村的排水系统中看到古人的防灾智慧,在木梨硔村的云端选址中感受到天人相谐的生存哲学,在荻港村的茶馆中嗅到昔日商贸往来的热闹烟火。
正如片中所言:今天的我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汇入城市的洪流,争相拥抱被科技描绘的未来景象,曾经滋养生命的村庄,在时代的潮汐中,已经成为偶尔掠过心头的一抹乡愁,成为人们旅行计划中的下一个目的地。《村庄里的中国》以纪实视听建构了各个村落的独特地方感,勾起人的向往与情思。
《村庄里的中国》以广阔的视野、严谨的结构,建立起村庄与中华文明的血脉关系。让我们意识到,村庄不仅是乡愁的寄托,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在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洪流中,这样的影像记录,不仅是为了“记住乡愁”,更是为了在疾驰的时代列车上,看清我们的来时路。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作者:韩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