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在动画美学中书写中华文化“新气象”

发稿时间:2025-10-22 14:26: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2025年,国产动画电影以强劲的创作势头,在不同档期接连掀起观影热潮。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延续前作的反叛精神与视觉盛宴,再度引发关于命运与自我的现代思辨;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以独特的民间寓言气质和温暖笔触,开拓了国漫想象力的微观维度;而至国庆档,由易中天编剧并监制的《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将历史人物重新照亮于当代银幕。这些作品题材各异、风格多元,但共同指向一个清晰的创作趋势:国产动画正以前所未有的文化自觉,系统性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挖掘,并致力于实现创造性的影像转化与创新性的当代表达。

  国产动画电影的探索已超越简单的题材回归,进入一个以动画语言新构文化基因、以民族美学重塑银幕表达的新阶段。动画艺术的独特性,在于其能够跨越写实与写意的边界,让沉淀于历史、典籍、文学、文物与观念中的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成为可感、可触、可共鸣的运动影像。这是动画技术的优势,也是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的强大艺术载体。那么,面对时代的召唤,我们应如何让传统文化在动画艺术中更深刻、更灵动地“活”起来,从而打造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精品?

  其一,深挖历史根脉,讲述有底蕴、有温度的中国故事。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是由无数鲜活个体、动人事件与精神风骨累积演化而成的生命体。动画创作深入这片沃土,不能满足于表层的符号摘取,而应致力于对历史情境与人物心灵的深度开掘。《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意义不仅在于呈现群雄逐鹿的宏大场面,更在于它试图穿透历史尘埃,以当代的历史观与人文视角,照亮曹操等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内心世界与精神处境。同样,《长安三万里》的成功,也在于它让高适、李白的诗酒人生与理想抱负,成为观众理解大唐气象与士人精神的感性通道。因此,未来的动画创作,更应秉持“以人带史、以情动人、以技撼人”的叙事智慧,让历史在动画中成为可感可知可共鸣的“我们的由来”,让文化基因在动画故事的流动中完成代际传递。

  其二,激活文学经典,构建兼具传承与超越的当代叙事。

  从上古神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文学经典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IP宝库”。孙悟空、哪吒、杨戬、白蛇、姜子牙等形象历久弥新,其生命力正源于不同时代文学再创作中被不断赋予的新内涵。当前“新神话”系列的持续拓展,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然而,我们的视野应更为开阔,《山海经》《搜神记》《聊斋志异》,乃至“三国”“水浒”等史诗巨著,蕴藏着巨大的动画改编潜力。关键在于,创作不能止步于“复述”,而必须致力于“创编”。《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延续“我命由我不由天”精神内核的同时,在人物关系、剧情冲突与视觉呈现上进行新的探索,这正是创造性转化的体现。我们的目标,是运用当代的叙事技巧、价值观照与审美眼光,对经典进行重塑,打造出既保留原初精神气质、又充满时代新意的“熟悉的陌生人”,从而在传承中实现超越。

  其三,提炼美学基因,塑造标识鲜明的民族动画视觉经典。

  动画是运动的视觉艺术,形式本身即是其文化身份的关键标识。中国古典美学中,“气韵生动”“澄怀味象”等命题,以及中国山水画所构建的“三远”意境、虚实相生的构图哲学,为民族动画美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思想与视觉资源。回顾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历程,水墨、剪纸等形式的成功,正在于其将传统美学精神融入了影像的本体语言。近年来,从《新神榜:杨戬》对蒸汽朋克与古典元素的融合,到《山海经之再见怪兽》对传统志怪形象的新绘,再到《深海》对粒子水墨飘逸笔触的极致追求等,无不体现着对民族美学的探索自觉。展望未来,我们应更自觉地回归中国美学的源头活水,不仅在静态画面上借鉴传统元素,更要在动态设计、时空节奏、光影意境乃至声音构筑中,系统性地贯穿东方审美理念,从而构建起一套具有高辨识度、能与世界对话的中国动画美学体系。

  其四,立足价值主旨,彰显跨越时空的中国智慧与时代精神。

  动画不仅是视听奇观的营造,更是思想与价值观的载体。中华文化积淀了“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仁爱共济”“天下大同”等跨越时空的智慧结晶,这些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色,也是动画作品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深层力量。《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既是个体觉醒的现代宣言,也与“自强不息”的传统文化精神血脉相通;即使是《浪浪山小妖怪》这样看似轻松的作品,其内核也往往蕴含着对成长、友谊与自我价值的朴素思考,传递着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因此,动画创作在追求叙事魅力与形式创新的同时,必须注重主题立意的文化高度与价值厚度,让每一部作品不仅是一场感官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洗礼。

  自被誉为点燃“国漫崛起”之信心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在2015年上映至今,国产动画电影历经十年发展,如今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文化自信日益坚定、政策指引持续明晰、创作力量不断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应将历史的深度、文学的温度、美学的高度与价值的力度熔于一炉,在“人工智能+”行动中,赋能动画艺术创作,在世界的文化星空中,绽放出独属于东方的璀璨光芒,为持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书写动画艺术的华彩篇章。

  作者: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教授苟强诗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