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窗外是蓝星》的声音设计与表意

发稿时间:2025-11-07 13:43: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领衔推出的纪录电影《窗外是蓝星》,目前院线票房已突破5500万元,其豆瓣评分也达到8.6分。该片通过宇航员王亚平的讲述,带领观众看到了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首次执行在轨驻留6个月任务的全过程。将航天硬核科技转化为人物亲历过程,故事生动,细节饱满。本文从声音设计角度来分析该片所展现出的特色。

  叙事视角的巧妙安排 

  《窗外是蓝星》的旁白由航天员王亚平配音,她既是神舟十三号航天任务的执行者,又是故事的讲述者。影片通过大量航天员的手持镜头,把观众当成航天组另一位成员,让观众可以轻易融入太空站中航天员的真实生活,代入感极强。王亚平的旁白贯穿影片始终,以第一视角讲述太空驻留183天的亲身经历,既有对太空生活的细腻描述(如失重饮水、微生物检测等日常细节),也包含对地球家园的哲学思考(如“人类终将离开地球摇篮”的宏阔命题)。在影片中,她是一座情感桥梁,她的文案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口号式的呐喊,相反,是充满诗意的观察和有亲和力的分享,进一步将科学纪实升华为情感史诗。

  王亚平的声音在影片中大多是平静、清晰而温暖的,有一种独特的治愈力,在描述不同的事件时,语气语调稍有不同。航天任务执行当中,与同事的互动、与家人的互动,特别是春节期间空间站的欢乐气氛都让航天员的形象更加鲜活。当她描述对女儿的思念、对俯视地球的惊叹,以及对科技发展的感慨和对探索深空的向往时,那种发自内心的细腻情感,通过她的声音,可以击穿宇宙和人类之间的壁垒,让笔者感受到,探索宇宙的宏大事业,内核依然是关于“人”的情感。这种塑造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航天员也有工作和家庭的平衡,也有时时牵挂的亲人,让航天员的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王亚平的女性身份让其讲述也充满了女性力量。这种方式不仅忠实、自然地记录了王亚平代表中国女性开创的多个“首次”,更是直接以女性之眼看太空、以女性之声讲述太空故事的全新尝试。与新闻报道的呈现风格不同,女性航天员的直接讲述,让观众看到了她们在身体条件与男性有差异的情况下,克服更多困难适应太空生活的细微瞬间——舱外航天服设计暂时不区分性别,女性相对瘦小的身躯需要承受与男性同样的重压;也让观众看见了她与无数女性共享同一个梦的情谊——电影中,王亚平饱含感情地谈到了神舟十三号发射之前,前美国航天局女宇航员凯蒂·科尔曼给她的隔空祝福:“当你望向窗外,浩瀚星辰与地球同时映入眼帘,数以亿计的女性此时正与你一道望向窗外,包括我。”

  2013年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时坐在电视机前听课的一些孩子,如今已经走上了航天事业的道路,成为万千航天人中的一员。王亚平温暖的声调,呈现出一种千辛万苦之后“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从容,让观众感受到航天英雄也有普通人的一面,也让更多孩子将来梦想成为宇航员。在她的讲述中,观众感受到女性飞天的梦想在代际间的温柔传递。而作为母亲,她为女儿“摘星星”的承诺,亦是贯穿影片始终的情感叙事线索。6个月里,她在思考,也多次与两位同事讨论,如何实现为女儿“摘星星”的愿望,而在太空旅行即将结束时,这一切都有了答案——她在睡眠舱里为女儿录下一段语音:“妈妈无法为你摘下星星,但只要你抬起头看看漫天的繁星,其中有一颗最亮的,就是我们中国的空间站。”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简单的太空纪录片,它更像是一场关于生命、梦想与爱的深刻对话。

  电影配乐的精致处理 

  电影配乐不仅可以通过音乐叙事形成过渡,还可以传递情感、渲染氛围,营造出全片的情绪调性。

  在配乐创作方面,创作者尤为注重音乐与影像之间的对话互动关系。配乐在创作中采用了管弦乐与电子音乐相融合的手法,既彰显出宇宙的广袤无垠,又传递出深厚的人文情怀,为不同场景量身定制听觉盛宴。尤其是当镜头拉远,在描绘地球绮丽风光与太空作业场景时,弦乐与电子声场相互交织、巧妙融合,共同营造出一种时空变幻的意境,宏大的交响乐如澎湃的浪潮般铺陈开来,强烈的节奏与激昂的旋律相互碰撞,激发出观众内心深处的震撼与敬畏;当画面聚焦于宇航员出舱的惊险时刻,电子合成器奏响的旋律如宇宙中的神秘光晕,将观众瞬间带入浩瀚无垠的星际空间,感受那份未知与探索的刺激;而在刻画航天员日常工作状态时,则主要运用细腻的原声乐器,真实再现太空环境下人类的生存状态,展现宇航员在太空站内温馨生活场景,钢琴的灵动音符与弦乐的悠扬的旋律交织,恰似冬日暖阳,传递出细腻而温暖的情愫,让观众沉浸于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温情。影片的配乐在宏大场景与细腻情感之间实现了自然流畅的过渡:当展现浩瀚宇宙的壮丽景象时,音乐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而当聚焦于航天员的个人瞬间时,音乐则变得内敛而含蓄,甚至巧妙地留出空白,为观众留下充足的感受与想象空间。这种收放自如的配乐处理方式,通过影片配乐,让笔者感受到,中国的航天事业,不仅是科技的前沿探索,更是人类精神与情感的深远延伸。影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航天员出舱的场景,面对未知的太空,人类就好似新生儿一般,既充满好奇,又仅仅在刚起步的阶段,在那段剧情中,背景音乐的节奏声部有类似心脏跳动的声音,既表现出当时情况的紧张,所有人都全神贯注,更表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时既稚嫩又无畏的生命律动。

  现场同期声的真实感营造 

  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这个界定突显了纪实影像与现实之间的索引关系。有现场的纪录片,能将观众带到细节丰富、充满张力的现场,让观众身临其境。《窗外是蓝星》有大量纪实段落,带领观众在起飞时、太空舱、空间站等不同时间点、不同环境中去感受人物的体验。而现场的同期声则是最能显示出现场属性的声音元素。

  影片中除了王亚平的旁白部分,人声方面都是当时记录下的同期声,观众可以从航天员的话语中,窥见他们最真实的工作生活。噪声是这部影片在同期声处理上极为细节的体现:许多大型精密机械的同时运作,发电系统的声音、抽气换气的声音、空气循环系统的声音,让太空舱中充斥着大量噪声。航天员用机头麦收音,噪声经常会盖住对白,但是如果降噪处理得过于干净,就会不真实,影片做到了既降噪提取出清晰人声,又还原噪声环境,很好地平衡了人声和噪声。同期声还记录下了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细节:出舱时航天服摩擦的细响、吃饭时餐具细微的碰撞声、刮胡刀的轻微震动声等等。还有一个细节是,影片许多天地对话的场景中,地面人员的声音添加了无线电噪音和开关“咔”声,航天员则保持通话干净,因为对话时他们是无法用手来摁开关的,视角也没有切到地面人员在基地工作的场景,而是全程以航天员的听感呈现,这些同期声细节的添加,共同营造了航天员们太空生活中真实的宇宙之声,让观众身临其境。

  综合来看,《窗外是蓝星》将科教题材的影像转化为娓娓道来的宇航员亲历故事,通过独家的素材、精巧的安排,展现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也呈现了人类对无垠宇宙探索中的奉献精神,这是近年纪录电影领域的又一佳作。

  (作者:李智 陆安昕)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