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故事的动画呈现方式探讨
发稿时间:2025-11-14 08:23: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三国在国内影视剧的呈现上已有经典的作品和符号,该题材第一次以动画电影的形式出现在银幕上,这意味着内容呈现媒介形式的延伸和受众群体的扩大。作为动画电影《三国的星空》编剧和监制的易中天,基于他本身对魏晋史和三国故事的持续深耕、发展与传播,保障了该影片在历史方面的专业性。所以对此影片解读的关键并不在于三国历史本身,而在于这些故事被呈现的方式是否能被时代所接受。
与人物保持距离
以留白反差勾勒复杂性
影片中的曹操一心维护“正统”,公正、乐观、有勇有谋,这是一次对曹操刻板印象的较大颠覆,但这种塑造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影片中对于他赤诚、无私、乐观的表达似乎不太契合其文化背景和受众期待。曹操无论早期多么公正,他都是复杂的,当一个复杂人物的内心戏大量外化,他是否还能保持这种“复杂”的张力?我们或许需要始终与这种复杂人物的主观视角保持一定距离,如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就以高适的视角观察李白,和他真切互动,以人物纯粹主观之外的观察、体悟、共情来展现角色魅力。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中,袁绍一角的性格张力体现在他的前后反差。深藏不露而势利自私的他,在官渡之战落败后,最想知道的却是曹操在童年时喊的那句“捉贼”到底是在帮他还是害他,这让他的形象一下子立体了起来,即在满腹的谋略和野心中,他亦在乎情谊。这种人物羁绊的留白使曹操的人物形象也复杂了一些。
影片对于汉献帝刘协的塑造亦触动人心,他尚年幼就被丢到风雨飘摇的乱局之中,而其有名无实的帝王身份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苍凉的生命底色。他“破碎”却坚强,被时代抛弃却坚持自己作为帝王的担当;他怯懦却真诚,他害怕曹操的不可控,但也要在开战之前亲自去向曹操解释那纸诏书。在东汉末年众生漂泊无依、绝望迷茫的混乱中,他超出年龄与个人境遇的担当与行为反映了一种属于他的崇高。
场景在精不在多
融入情节与角色或更佳
战争场面的刻画对于三国题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要想设计好却很难,在好莱坞等商业电影的特效、长期的视觉“轰炸”下,人们对于刺激而宏大的场面可能早已“免疫”。本片创作团队专门研究了古代作战的阵型和战略,但仍缺乏一些突出的重点,这个重点不是视效,而是战略节点及其意义,如取胜的因素、智慧、为何而战等。关于战争场景,太多大场面可能会引起视觉疲劳且缺乏重点,或许讲清其中的一两点,使之深度融合到主旨、人物之中是更好的策略。《长安三万里》中的战争——收复云山城(包括高适拖延时间、李白高适二人的相扑等博弈部分)其实围绕的都是一点:以退为进。它在影片中早已不仅是战略,而是人生哲理,它真正融入了人物的生命之中,而不只是被陈列展示。
以小情节写大局
充分利用中式文化符号
影片中一些以小见大的情节是很有戏剧张力的,这也符合中国高语境文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叙事特点。比如小刘协在长安批奏折,从长安皇宫内的一隅道出了时代处境。面对董卓申请在洛阳处死成千上万人的奏折,作为权力被架空的帝王,刘协不得不批,而他的犹豫与担忧体现了他的不忍之心。紧接着面对后宫申请增加痰盂三十,创作者又让观众看到了他帝王之外作为孩童幼稚而顽皮的一面,他终于有了行使帝王之“名”的机会,可以趁机吟诵批判奢靡之风的文句,能在说出的那一瞬间与后宫同样身不由己的人共情,“何必为难他们”,这个小片段不仅大致勾勒了刘协的人物性格,还交代了皇室、百姓于乱世中深陷被动局面的情况。与此类似的还有祭坛求雨情节,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祭天求雨的文化,更突出了刘协对国家民众的真挚情感。
袁绍宴请曹操的情节信息也十分丰富,除了宴会前袁绍吟诗体现了古代上流社会的宴会仪式,影片还展示了冀州鱼脍等北方多地的美食,囊括了多层信息,有表层的菜品样貌、烹饪方式、菜品所代表的地域饮食文化,也有深层的权力博弈。
励志叙事远不够
需发掘历史的现实意义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至官渡之战结束,片中曹操的故事更像是一种主人公在挣扎挫折后取得了成功的“励志”叙事,其主旨更多地聚焦在人物成长、人际情感方面,三国的复杂性尚未大幅展开。创作者同时需要权衡影片中笑点设计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相比于借鉴现有的动画人物表达范式,还需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更加贴合中国语境与时代审美的动画形式人物塑造。
创作者需要更多地考虑历史故事如何与当代观众的生活进行呼应,去找到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通点。一个好的故事需要让观众从这个被构建的世界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让这个外在的故事照见他们的心灵所需、时代所需,才可能真正让历史中的人物、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作者:王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