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文艺成为有生力量
发稿时间:2025-11-21 07:19:00 来源: 北京日报
北京日报记者 路艳霞
11月17日至18日,第二十一届北京文艺论坛隆重举办,本届论坛邀请了来自北京、天津、河北、上海、西安等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创作者,大家围绕“新大众文艺”相关话题进行了演讲与对谈。论坛现场还举办了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和“星火文丛”出版资助项目表彰活动,并发布了北京市文联基础理论课题重点项目《2024北京文艺发展报告》。
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影家协会、北京市朝阳区文联协办。
多维度剖析“新”在何处
近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在文艺界和理论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新大众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经蔚为潮流。第二十一届北京文艺论坛以“新大众文艺视域下的北京文艺创作与实践”为年度主题,旨在对新大众文艺进行系统性阐释、学理性分析,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探讨北京新大众文艺的内涵、形式、特质,以引导北京文艺创作实践,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围绕这一主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王一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施战军、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名誉所长宋宝珍、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许锐、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周海宏6位专家学者发表精彩演讲,为新时代北京文艺创作与实践提供了多元视角和深刻见解。
“新大众文艺已经呈现出顺应媒介变革新趋势的新媒介性、以非职业艺术家为主创的群众作者性、传统文化引导性、呈现基层民众生活原生态的日常性等诸多美学特征,它们正在成长为当前北京文艺的有生力量,给北京文艺创作提供了富有感召力的社会语境滋养和有益启迪。”王一川以“借潮扬帆的北京文艺”为题,深入阐述新大众文艺潮中的北京文艺新美质。
“新世纪到来后,散文写作的队伍日趋扩大。小说家的散文与学者散文风头不减,新涌现的作者对于书写的空间有所拓展,审美的路径显得五花八门,审美的多样性成为常态。”孙郁总结了新京派散文的流变。
“从大众中产生的创作者和始终心怀人民的文艺家,都是以人民生活为创作源泉、从人民智慧中汲取灵感的,他们共同构成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主体。”施战军提出,新大众文艺既是大众的,也是文艺家的。
“新,可能预示着艺术的新业态、新趋势,一出现就有破圈表现,打破人们既定的思维惯性和传统经验,是常则中的例外,因此需要人们具有新标准的验证和前瞻性的研判。”宋宝珍在演讲中详尽分析演艺新空间与新大众文艺的关系。
“新时代下,新大众追求更深度的参与、更即时的互动和更个性化的表达。舞蹈的春天也许会在新场域中到来,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用我们的生命体验去感受、去创造。”许锐认为,在新大众文艺的场域下,技术再绚烂,舞蹈的核心仍是鲜活的舞者、鲜活的观众。
“和要众,曲不能低。学校美育应是适宜的,满足各种欣赏水平与审美偏好的人;多元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与文化包容力;提升的,应该是大家稍微踮踮脚够得着的东西,方能培养与提升审美心智,引导价值导向。”周海宏呼吁提升学校美育水平、提高国民审美心智。
跨界视角探讨融合发展
在精彩纷呈的嘉宾对谈环节,5个单元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各门类文艺家在这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新大众文艺的理论建构”单元,围绕新大众文艺产生的背景、主体性、艺术表现形态、价值观塑造、消费文化属性,以及传统知识分子、网生一代如何看待“新大众文艺”等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陶庆梅表示,新大众文艺内在的丰富性以及复杂的矛盾张力,为理论界提出了严肃挑战。
在“从精英到大众,文学的边界拓展”单元,文学创作者和研究者站在不同角度,针对素人写作、网络文学、科幻文学、文学IP转化、文学跨界融合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清华表示,新大众文艺既有大众的一面,也有通向精英的一面,依然会传承古老而永恒的文学传统。
“科技重塑大众的艺术感知”单元对谈的各位专家从各自研究和创作实践的领域出发,针对新大众文艺与科技的密切关系、科技如何重塑观众的艺术体验、科技与艺术人文的共生等问题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虽然他们的学术背景和从事职业完全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统一的认知,文化作为内核,在数智时代的重要性依然无可比拟,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是AI艺术化,而非艺术AI化。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悦表示,技术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层文化体验的入口,真正好的科技艺术是技术退后一步,让文化和情感站到前台。
在“文艺赋美城乡发展”单元,专家学者们从自身学术研究与生产实践出发,探讨文艺赋能大众生活、赋美城乡发展的实践路径。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向勇表示,好的艺术让村民有获得感,艺术乡建应避免跟地方文脉的脱节,应通过艺术的赋美实现产业的增值。
在“新媒介生态下电影的美学传统”单元,电影行业的研究专家与创作者从自身实践出发,共同探讨中国电影美学传统、新大众审美趣味流变等话题。中影集团国家一级导演江平表示,中国电影核心美学是现实主义,如果不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就不会有现实主义题材的优秀作品出现在银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