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功勋》首播 “最可爱的人”为我们拼来山河无恙

发稿时间:2021-09-27 15:49:00 来源: 北青网 中国青年网

《能文能武李延年》剧照

  富有感染力的“人”,引观众致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共和国勋章”、特等功、一级英雄,这些都是李延年被授予的勋章与褒奖。至高无上的荣誉怎样具象化,功勋人物怎样塑造得可亲可信,一直以来都是英模人物题材创作的重点。《功勋》之《李延年》用立体而富有感染力的“人”来破题,让观众从有血有肉的人物身上感知、致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作为骁勇善战、有胆有识的战斗英雄,李延年在战场上的彪炳战绩是他相对为人熟知的A面。但《功勋》向观众展示的,不只是一员战能胜的武将,还是一名信仰坚定、胸襟开阔同时知人善用的政治思想干部,是李延年同样了不起的B面。沙盘推演时,他既能洞悉计划背后的深意,也坦然面对主攻还是助攻的战术分工;为小安东力劝一众将士时,一番话入情入理,燃点与泪点兼具;扳机扣动后,他发射的子弹擦着小安东头皮而去,许多网友与剧中人发出相似的感慨:精准如斯,眼光格局与军事技术缺一不可。在演员王雷的准确演绎下,一位能文能武的战斗英雄形象初露端倪。

  “志愿军战士不是生来勇敢,但他们每一个都在诠释‘最可爱的人’是如何炼成的。”有网友这样留言。《李延年》前两集,剧中塑造的一组群像也得到了观众认可。三营长、韩冬年、刘家龙、小安东、罗厚财、陈衍宗、李源、王毓文……他们是70多年前响应祖国号召跨过鸭绿江誓要保家卫国的志愿军将士,他们也是那个年代普普通通的年轻人。陈衍宗文化水平不高还有点个人英雄主义,写血书请战的秀才没能如愿去到战斗班,罗厚财总是惦记着美军的先进武器,如果说后续剧情中可以预见的流血牺牲是英雄书写的必然,那么前两集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各异的“人”,呈现的则是“英雄前夜”。有网友评价:“原来英雄还能这样拍,他们会有这样或那样的补足,但满腔的爱国情与一股子血性足够动人”。

  正因为剧集开端立住了“人”,当大战开启,这些鲜活的浴血奋战的身影,更为触目惊心。社交媒体平台上,洒落着让观众“破防”的一幕幕:小战士踩中松发雷,为了掩护潜伏部队,他忍着腹部枪伤保持两小时一动不动,完全靠钢铁般的意志撑到冲锋号响;有战士被美军的汽油弹打中,滚着一身烈火也要扑向敌人,哪怕尖刀刺进胸膛也绝不撒手,留下焦黑却保持战斗姿势的遗体;有人为让爆破筒达到最佳射程,不惜以血肉之躯冲出战壕……

  如是场景,让观众眼眶发热,“都是老百姓的儿女,都有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但敌人真正来临时,他们每一个都是无所畏惧的战士”。如是场景,也让观众对剧中李延年的台词有了进一步感知,“为了祖国和亲人,我们不怕死……我们让敌人知道,我们的国家无比强大、不容欺辱!”

  电影级质感,营造历史真实氛围

  《李延年》单元由毛卫宁执导。在他的个人职业生涯里,这位曾获得飞天、白玉兰等权威奖项的金牌导演,曾执导过上百部/集主旋律剧目,其中包括《十送红军》《战旗》等战争题材剧。丰厚的积累为《李延年》的创作打下扎实基础。

  历史上的346.6高地一战发生在1951年10月。为了真实再现当年战况,《功勋》之《李延年》剧组在中朝边境350.2高地即与当年相似的地理环境中搭建了拍摄场景,剧中所有的战壕、堡垒均为实景搭建,并调用了四辆坦克投入拍摄。同时,这支擅长军事戏的团队用九台6K摄像机参与拍摄,力求在堪比电影级的镜头质感里,为观众营造“沉浸式”追剧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带领观众重返“历史的现场”,演员们在拍摄时首先让自己“返回”70年前的人物状态。包括主演王雷在内,所有演员都把剧组的战壕当成自己的“战场”。在每场道具灯光调整准备时,大家都在战壕内等候,让身体始终保持备战状态,随时都能冲锋,穿越密集爆破、枪林弹雨。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一一化作视觉冲击,反复触动着观众。网友留言:“《功勋》仿佛把人带回到70年前,我能看见英雄李延年沉稳坚毅有胆有识,我也在期待小战士们悄然成长,拼来这场赢得世界尊重的胜利。”

原标题:《功勋》首播,“最可爱的人”是这样为我们拼来了山河无恙
责任编辑:王目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