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奥黛丽·赫本与《罗马假日》的世俗童话

发稿时间:2023-06-14 08:10:00 来源: 文汇报 中国青年网

  

  电影《罗马假日》剧照

  独孤岛主

  今年是奥黛丽·赫本主演的大银幕首本名作《罗马假日》上映70周年。这位被誉为银幕天使的传奇电影演员以及她饰演的最为家喻户晓的角色,正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4K修复”单元呈现在观众面前。掐指一算,距离奥黛丽·赫本去世,也正好30年了。

  对今天的影迷来说,回望奥黛丽·赫本的当红年代,无论是作为电影明星的商业价值或对好莱坞战后转型时期的种种新鲜气象的缅怀,这些怀恋的气息不约而同指向一个共同的期许——一个由电影造出的善良人间尚足以直接动人的阶段。数十年来关于奥黛丽·赫本及其生前身后的种种文化符指及意涵超越了赫本及其演过的电影本身,这一切赖以建立的基础,仍然是她带给数代观众的天使印象,及其在冷战时代所负载的、也许超乎其本人想象的文化符号功能。

  关于奥黛丽·赫本的生平叙述,用“汗牛充栋”都已经无法形容。一个生于1920年代末的比利时英籍女孩,惶恐的战时童年,被后世认为是一代银幕女性的“完美衣架”的纤瘦身体,及其在银幕上塑造的天使身或天使心的各式人物,早已经成为不需要再次重复的影史通言。对赫本的赞美早已经突破了单纯的银幕欣赏或明星崇拜,经由近世以来的电影、报章、电视及平面广告,甚至以数字技术重新制作的赫本形象,而变成被传颂数代人的一种总体印象。赫本的电影、电视与舞台剧作品中呈现的女性角色身份、性格各异,但不约而同地拥有同一种地球上最普遍的人性之美——善良。这个意涵丰富的形容词囊括了赫本出演的角色赖以建立人物性格乃至叙事走向的基本面相,同时也成为对奥黛丽·赫本本人进入公众视野数十年的普泛总结。1988年至1993年间,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赫本亲赴世界各地,为儿童慈善事业摇旗呐喊,成为她生命最后阶段的大众印象。这样的印象,正是从她近40年的演艺生涯开始的。

  从《罗马假日》(1953)里从反叛到完成贵族“社畜”自我规训的安妮公主到《甜姐儿》(1957)中以书店店员转向时尚杂志模特的乔,由《龙凤配》(1954)中执守痴恋的司机之女,到《盲女惊魂记》(1967)中凭借声音辨明真相的家庭主妇,奥黛丽·赫本在与威廉·惠勒、比利·怀德、斯坦利·多南及特伦斯·杨等1950-70年代好莱坞最顶尖的导演合作的作品中,建立起自己的“天使”角色阵列。即令是在《蒂凡尼的早餐》(1961)里饰演的交际花,亦是以对生命充满拥抱渴望的姿态示人的。对新旧好莱坞交替时代的金牌导演们而言,发掘奥黛丽·赫本身上的美并非止步于精致皮囊。世人对赫本身材的第一印象是近乎完美的苗条,而这苗条是与其年少时未竟的芭蕾舞之路及战时发育期的营养不良因素密切相关的,这是一种置身于流行媒介话语之下的有趣误读,时代变迁带来的莫可奈何转化为战后电影视觉史的奇迹。

  正是在视觉文化与受众心理的双重鼎革时期,出品于1953年、由好莱坞经典时期的导演巨匠威廉·惠勒执导的《罗马假日》,令赫本首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并最终获奖,而此后她的数度提名皆铩羽而归。如今回望,除了对安妮公主这个角色自身的青春与寻真姿态的精确展现,赫本自身的明眉秀目及份属同样的少女心境顽劣情绪,实际上是以“本色”姿态完成了难得的形神合一,某种程度上也是其“出道即巅峰”的旨趣所在。《罗马假日》在当届奥斯卡上另收获了最佳电影故事及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是对赫本成功诠释这个角色的剧本基础与视觉效果的最佳注脚,剧作中呈现向往“凡人”自由的安妮公主与倜傥帅气记者乔的短暂爱情,采用的是比较惯常的误会桥段,反而是在终结这份情感时花了比较不同凡响的笔墨,令记者亲自出席公主的发布会,两人在现场完成心碎的握手告别。

  在影片中呈现的罗马街头上,抛开贵胄枷锁的安妮身着服色素淡、阳光下黑白对比分明的服饰,既是对赫本饰演的角色境遇的提示,同时也是这部影片多处取用意大利实景拍摄、某种程度向欧陆现实主义美学靠拢的标志。结尾安妮一袭华服,却必须担当与爱人永久告别的处变不惊,亦令人在视觉反差所制造的具象银幕假定性中自然动容。

  相形之下,在《甜姐儿》《窈窕淑女》(1964)等后来同样堪称集赫本经典银幕形象之大成的代表作中,可以看出另一个巅峰时期的赫本,与《罗马假日》中表演与视觉双重取胜不同,往往在片中担当了时令风尚的承载客体功能。奥黛丽·赫本的演艺生涯最高峰,同她所身处的战后现代主义最后的鼎盛时期几乎紧密同步,从表演本身素质来说,赫本并非如玛琳·黛德丽或费雯丽等经历好莱坞黄金年代的演员那样因应百态。换言之,她能够适应的角色是有限的。这样的情形在她出演的作品序列中一再发生,更进一步令其大众形象固化为一个“落入凡间的天使”。幸运的是,她所身处的后神话时代恰恰欢迎这样一种形象,她也凭借自己在战后好莱坞女演员中无可替代的纯真乐观气质,促成了好莱坞生产出令观众心服口服的纯粹童话。

  关于《罗马假日》70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自然无需赘述,值得提起的是在影片出产数年后,正处于电影工业发展的“惯性时代”的香港地区,翻拍了一部属于华语世界的《罗马假日》。在这部名为《金枝玉叶》(正是《罗马假日》的港译中文名)的影片中,将男女主人公同游的地点由罗马换成了更符合香港市民生活的澳门,女主角的身份从欧洲某国公主,置换成了香港某封建思想浓厚大家庭的新潮女儿。饰演女主角的演员以“夏萍”的艺名走上大银幕,而“夏萍”正是“赫本”的香港中译。男主角张瑛也几乎是香港地区足以和格利高里·派克对撼演艺生涯“保鲜度”的一代巨星。凡此种种,管中窥豹地证实了《罗马假日》穿透中西文化隔膜的情感普遍性——超越阶层的爱情童话,是可以在跨文化的语境中升格成为“爱情神话”的。

  《罗马假日》影响一代又一代影迷的同时,对电影创作人如此细致而微的润泽,似乎是更具有感染力的,电影本体的独立艺术品格,亦在这样的传递过程中凸显得更为珍贵。70年来,经典文本的情感结构力量,最终还是把所有风云变幻都远远地抛在了身后。

  (作者为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影评人)

原标题:奥黛丽·赫本与《罗马假日》的世俗童话
责任编辑:靖强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