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电影中,演员黄渤三部新片上映打擂台,《封神第一部》《热烈》均取得不俗的票房和口碑,《学爸》也引发不小的话题性。电影《学爸》呈现多组家庭的“鸡娃”教育,剖析呈现了“鸡娃”内卷的原因。影片所呈现的很多场面简直是有娃中年人的“噩梦”,影片关注的是现实中依然存在的问题,也无法给出更多答案,但这种聚焦本身也能带来一系列思考。
《学爸》由黄渤监制,苏亮兼任编剧、导演,会集了黄渤、单禹豪、闫妮、张钧甯、张子贤、万茜、王迅、杨曼聆等演员,主要讲述了黄渤饰演的雷大力为了儿子雷小米顺利升入理想小学被迫卷入“鸡娃”困局,一向崇尚快乐第一的雷小米却不以为意,父子俩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对抗,发生的一系列“冤冤相报”、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影片不同于常见的反映高考、初高中生活的作品,聚焦的是“幼升小”等热点教育话题,探讨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喜剧的外壳下包裹着直戳人心的亲情内核。
那么,,《学爸》是怎么拆解小学阶段“鸡娃”、教育“内卷”这个话题的呢?首先,影片为雷大力卷入“鸡娃”困境设置了内外因、大环境等各种助推力。故事一开始,雷小米在上海的外公就到四川接娃,雷大力要是想让孩子去上海接受教育,就得父子分离,很有可能在失去妻子后,再失去儿子。不让孩子走,就得遵守对外公的诺言,送孩子去本地最好的学校上学。由此展开了逗趣又辛酸的“鸡娃”教育之旅。第一关就是托关系入学,钱花了、喝酒喝出胃病了,孩子的入学名额没有解决,没学上了。想通过假结婚落户上学行不通之后,雷大力欲抵押澡堂子购买一户“凶宅”,结果连“凶宅也”被划出了实验一小的学区。剩下的办法就是上冲刺班走特招路线,美术、围棋、英语、跆拳道、钢琴、编钟等一系列特长课学下来也没解决问题,雷大力这才想起让孩子去上海上学,结果自己的学历、家庭评估不过关……一系列“上好学校难”,一一展开各种社会痛点。影片的后半部分,无论雷大力怎么疯狂送孩子上名校,雷小米的精神乐园依旧是在他家澡堂子里学推拿、针灸的快乐时光。影片也借由情感化叙事,用父子亲情、个人成长、平凡之光等转移了育儿、教育上的焦虑。
《学爸》喜剧看点也很丰富,而且很多笑梗都很接地气、生活化,让人会心一笑、忍俊不禁。黄渤求爷爷告奶奶托关系上学,拿着烟灰缸追“老总”追到澡池子,卑微的父母形象接地气。购买学区房那一段,中介人员折腾黄渤重组家庭假结婚落户、买“凶宅”等,在搞笑中折射出底层小人物生活的辛酸和无奈。小朋友被逼“越狱”、被逼背诵乘法口诀、被逼着上各种特长班等场面也很生活化,且充满童趣。
影片对主要角色的刻画也追求特色和反差感。作为娃娃的雷小米,出场就是“小大人”形象。在幼儿园里推广爸爸的按摩、针灸业务,跟雷大力在一起,也扮演人小脾气大的小大人形象,教育爸爸“没有父母陪伴的小孩会得自闭症”,看雷大力流鼻血不仅关心还保护欲极强:“看我不在的时候,谁保护你。”雷大力假结婚,雷小米则担心自家家产会被分出去一半。这种借小孩之口点破各种社会问题的处理很巧妙,也带有反差喜剧色彩。万茜饰演了一个狂躁的“鸡娃”妈妈,动手打儿子、打老公,把孩子锁在家里逼着学习等,她这一组家庭角色都很有趣、鲜活。
《学爸》的好看之处在于,用矛盾冲突强烈的戏剧化手段、喜剧元素集中拆解了“幼升小”的各类问题,让观众产生了更大的共鸣。天下哪对父母没有为孩子上学过程中的学区房、托关系入学、入学考试等抓耳挠腮过,电影前半部分对“幼升小”中各种问题的拆解,击中有娃父母的辛酸史。影片借助雷小米之口提出的“为何买这座房子就能上学”等一个个问题,真的精准挠到了观众的痛点。尤其是影片中,一个个“情绪不稳定”的“鸡娃”妈妈形象,也让人感同身受,“别人都在跑,哪个人敢停下来”。凡是主导孩子教育的妈妈,哪一个不戚戚然,感同身受?雷大力的故事何尝不是每个人的故事,在入学问题上,人人生活在鸡飞狗跳的焦虑与荒诞无奈中,随着剧情笑着笑着就哭了。
“幼升小”教育焦虑在电影创作中是少有的题材,但在国产剧中,早就被掰开、揉碎讨论了无数遍。电视剧给不了这个问题答案,电影同样也无法给予答案,电影的结尾“小黑泥鳅跳跃了龙门”更像是带有童话色彩的抚慰式结局。但影片对“鸡娃”焦虑的表达中,也通过喜剧方式反讽、批判了一些过激的行为,让观众重新审视当代教育和家庭观念,这是影片落脚表达的核心,也是贩卖焦虑之外,更有价值的输出。一个个疯狂的家长,以爱孩子之名捆绑小孩,真正忽略的是孩子正常规律的成长过程、内心的真实需求。无论是“鸡娃派”还是“躺平派”,最终还是要关注孩子应该以何种方式成长,无论父母想怎么折腾,孩子的精神世界不应成为被忽略的荒芜盲区。
聚焦教育议题的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是想给观众带来一次次情绪上的松绑和治愈,如果影片能带来理解和解脱更好,如若不能,引发一些探讨和思考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