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共青团|温暖的BaoBao|青年之声|青春励志|青年电视|中青校园|中青看点|教育|文化|军事|体育|财经|娱乐|第一书记网|地方|游戏|汽车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周星驰”为微短剧精品化带来了什么?

发稿时间:2024-07-17 07:14:00 来源: 文汇报 中国青年网

  《金猪玉叶》剧照

  卞芸璐

  近日,某短视频平台与周星驰联合开发、运营的“九五二七剧场”上线了第一部作品《金猪玉叶》,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这是一部“反诈”题材微短剧,讲述了实习律师叶小莱为挽救遭遇“杀猪盘”诈骗的孪生姐姐,联手被冒用身份的主播朱浩,从成都到东北一路追凶的故事。

  由于喜剧明星周星驰的市场号召力,《金猪玉叶》上线一小时内播放量便突破百万。截至成文时,第一季总播放量突破2.5亿,于7月5日上线的第二季播放量突破4900万,在近期上线的横屏微短剧中表现突出。

  但从观众反馈来看,两极化现象较为明显。

  正面评价集中于对作品现实议题触达和制作水准的肯定。这一部分观众认为,《金猪玉叶》对网络诈骗、职场官僚主义、网红文化等现实议题的呈现堪称“敢拍”;主创采用横屏画幅,比照长剧集视听调度、表演风格和制作水准进行创作,算得上“会拍”。

  给出负面评价的观众则普遍认为《金猪玉叶》含“星”量不够,全剧讽刺有余但搞笑不足,未能抓住“无厘头”喜剧的精髓。对于这部分观众而言,无论剧中有多少致敬周星驰作品的“玩梗”,周星驰未直接参与创作便是硬伤。

  就剧论剧,《金猪玉叶》确实是优点与缺陷都很明显的作品。但站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大趋势,尤其是6月1日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正式落地的关键节点来看,《金猪玉叶》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单部作品的成败。

  为“星”而来:微短剧的一次受众扩容

  对《金猪玉叶》口碑两极化的现象,需要客观地评价。

  认为这部微短剧“不高级”“不尽兴”的观众,大多是因周星驰慕名而来。如果对《金猪玉叶》抱有与《喜剧之王》《唐伯虎点秋香》《国产凌凌漆》等周星驰经典电影“对标”的期待,那必然会觉得它“蜻蜓点水”,甚至会因为周星驰参与程度不够而觉得“挂羊头卖狗肉”。

  但就目前微短剧的平均创作水准而言,《金猪玉叶》算得上是精品化的代表。日常观看微短剧较为频繁的观众,反而容易对《金猪玉叶》给出宽容评价。因为相较其他微短剧的夸张表演风格,和为了“爽感”而频繁出现的失智、说教情节,《金猪玉叶》绝对算不上“尬出天际”。

  《金猪玉叶》的口碑两级化,恰恰说明它触达到了更多不熟悉、不常看微短剧的观众,实现了对微短剧受众的一次扩容。

  作为新兴的网络视听文艺形式,近两年来,微短剧发展势头迅猛。但即便是热播作品,也大多局限于“圈层”传播。真正能进入大众舆论范畴,吸引观众主动搜索观看的微短剧屈指可数。以《逃离大英博物馆》《招惹》《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代表的几部微短剧里程碑之作,探索出了为数不多的几条“破圈”路径:要么在情怀上做文章,像《逃离大英博物馆》那样找到大众“情绪”公约数;要么在氛围感上下功夫,像《招惹》那样给目标受众定制极致的视听体验;要么做好替代性满足的服务,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那样当好互联网“嘴替”。《金猪玉叶》尝试的则是一条新路径。周星驰不仅是一个喜剧创作者,更是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符号。通过与周星驰深度绑定,《金猪玉叶》和其背后的“九五二七剧场”尝试打通的是一条与传统影视观众对接的通道。

  在微短剧监管日趋规范化的当下,“精品化”是微短剧必须面临的转型挑战。然而,创作的精品化不仅仅靠创作者一厢情愿,还需要能支撑其创作成本的受众群体。从这个角度审视,《金猪玉叶》在受众扩容上的尝试尤为宝贵。

  是微短剧,不是“短一点的网剧”

  关于微短剧的“精品化”,吸引传统影视创作人才入局是提升制作水准的捷径之一。不过,长剧集和电影创作者想在微短剧创作中实现“降维打击”,也需要一个适应“水土”的阶段。一方面,需要改造在大制作项目形成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则要学习微短剧逐渐成型的体例规律。

  单就叙事容量来说,绝不是把一部电影或两到三集剧集的故事拆分成20多集就是微短剧。对微短剧受众来说,集与集的界分就像一个休止符。如果连续多集都是以同一种视听风格和类似的叙事节奏,娓娓道来地讲一个主角慢慢成长的线性故事的话,那为何不去看一部网络电影呢?因此,在热播微短剧中,常能看到的是视听风格的杂糅,单集叙事的变奏,集与集之间议题的更迭,以及主角性格的突变。这些特征并非衡量一部微短剧品质高低的标准,但创作如果只追求集与集之间的“连续性”,忘了对“非连续性”的探索,就很难创作出一部适配微短剧受众需求的作品。

  《金猪玉叶》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虽然出自专业团队之手,但并没有被拍成一部“短一点的网剧”,而是努力向微短剧的艺术规律靠拢。这部剧用一条贯穿的线索——实习律师叶小莱和主播朱浩联手追凶——以维持叙事连续性,但每集都在诈骗主线外融入了其他社会议题,集与集之间,也保持了风格、故事和节奏的相对独立性。

  比如,《金猪玉叶》先后融合了办公室讽刺喜剧、僵尸恐怖片、小妞电影、罪案悬疑剧等多个类型,涉及了电信诈骗、职场霸凌、校园暴力等多个社会议题。尽管《金猪玉叶》在主线推进和不同议题切换的调剂上,还存在生硬之处,但主创的“文体”自觉和对微短剧“非连续性”特性的探索,值得褒扬。

  剧场化运营:艺术家MCN模式的探索

  微短剧精品化不仅需要优质“生产力”,还需要与其适配的“生产关系”。

  目前,微短剧的商业模式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长视频平台上线的微短剧,主要靠平台分账和贴片广告回收成本;二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扶持的微短剧,主要靠品牌定制和平台分账盈利;三是小程序类微短剧,主要靠“投流”吸引用户付费来取得营收。

  这三种模式中,“投流+付费”模式最不利于精品微短剧的诞生。精品化带来的成本激增将为“投流”带来极大的商业风险,这对于靠用户付费生存的小程序类微短剧来说,不如按“爽文”的逻辑批量生产满足用户“刚需”的作品划算。靠平台分账和贴片广告回收成本的微短剧,目前来看还是将“精品化”的成本大部分转嫁给了平台,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也不是最优商业模式。

  “精品化”空间最大的,是品牌定制和平台分账相结合的微短剧模式。目前,抖音、快手扶持的热门短剧,大多采用此种模式。这些微短剧多产自MCN的达人账号,几乎每个热门微短剧都有定制品牌。由于回收成本不靠用户按集付费,因此也不用拍得很长,20集以下是主流体量。

  篇幅不长且商业模式稳定,这些微短剧留下了精品化的空间。

  “九五二七剧场”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一个以周星驰为品牌的喜剧影视创作者的MCN。周星驰虽然并不一定深度参与剧场中的每一个项目,但他参与遴选的喜剧创作者们,可以发挥各自的才华,开发符合个人艺术风格的微短剧。比如,《金猪玉叶》便由易小星担任监制,由有过诸多院线电影、动漫、微电影创作经验的导演马史执导。

  相较一般MCN中为了粉丝和带货卷生卷死的“达人”,“九五二七剧场”聚合的专业人才不仅创作天花板更高,产出的稳定性也更高。在短视频平台充沛的商业化资源支持下,他们更可能成为“精品化”阶段的微短剧之光。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目雨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