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电影节:透视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发稿时间:2024-08-28 09:16:00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第十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启动仪式现场。

  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露天巨幕前,坐满了前来观影的游客。

   【文艺观潮】

   8月28日,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开幕,以丰富的影片和精彩的活动,激发广大电影观众的浓厚兴趣。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等为主力的电影节体系,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吸引世界范围内的电影从业人员、媒体、观众相聚在一起,分享对电影的热爱,感受电影的艺术魅力。

  从“走出去”到“请进来”,举办中国人自己的电影节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电影管理局成立,将电影作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管理指导。但那时,中国电影发展还相对落后,没有自己的电影节。1950年,我国派出第一个电影代表团参加了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影片《中华女儿》获得“争取自由斗争奖”,为新中国电影赢得了第一个国际荣誉。之后,中国电影不断发展,国产电影通过参加电影节展等形式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人参加国际电影节的频次增多,参赛影片数量提高,所获奖项分量越来越重。《原野》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世界最优秀影片推荐荣誉;《黄土地》获得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霸王别姬》获得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借助国际电影节平台,中国电影人与其他国家的电影从业者切磋、学习,扩大国际合作、推广影片海外发行,大大加速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进程。

   不过,要丰富电影文化、完善电影产业、健全电影市场,中国电影不能满足于参加国际电影节,还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电影节。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了第一个综合性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2011年,北京创办国际电影季,2012年更名为北京国际电影节。2014年,为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由陕西、福建两省轮流主办的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应运而生。2018年在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背景下,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这些由我们自己主办的电影节集电影评奖、影片展映、学术研讨、市场交易、文化交流和文艺演出于一体,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电影、电影人参与其中。而从“走出去”到“请进来”,从借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节,用电影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到邀请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来中国,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电影文化,中国电影的主体性日益显现。

  从差异化到共通性,多方位塑造中国电影文化

   不同的电影节定位不同,从不同角度发挥着对电影文化的阐释和形塑功能。

   有的电影节侧重于引领电影艺术的审美创作。比如,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呈现并鼓励多元艺术创作为宗旨,先后邀请谢晋、吴贻弓、吴天明、吕克·贝松、让·雅克·阿诺等知名电影人担任评委会主席,以专业审美确保评奖的专业水平和艺术水准。此外,上海国际电影节设立“亚洲新人奖”,以突出“立足亚洲、关注华语、扶持新人”的办节定位。该奖项的获奖影片整体风格突出,极具人文主义精神,突出对老人、女性等群体的关注,对现代社会与传统观念互相碰撞影响的观察,以及对现代性语境下个体成长的思考,引领电影创作回归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另一些电影节的办节理念则更重视满足电影观众的观影期待。电影节不仅让影迷遇到心仪的电影,也为电影找到适合的观众,成为涵养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途径。每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环节都会上映很多优秀电影,激起影迷的浓厚兴趣。为了在电影节期间看更多想看的电影、见到自己喜欢的电影人,很多人都要提前做好抢票攻略。还有一些电影节,依托其地域优势为电影节赋能,在差异化的观影场景和需求中,找到共通性的文化需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形成了“电影+文旅”业态融合新模式。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展了为期4天的“光影文旅、文化惠民”活动,在海边、山顶、社区,游客可以随时加入景点放映、露营派对等活动,面朝大海、席地而坐,尽享椰林、海风与跳动的光影。可见,不同的电影节发挥着不同的文化功能。但它们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最终都落脚于构建积极、健康、丰富、理性的电影文化上。

  从助创投到推发行,打通电影产业链前后端

   电影节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风向标,也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所谓电影节搭台,电影人唱戏,电影节这个平台可以打通电影产业链前后端,实现人才培养、作品孵化、市场交易、电影展映、评论宣传等融合发展。

   电影节能汇聚电影业界资源,扩大投融资交易市场。在电影节上,电影创作者可以跳过中间环节,直接面向世界各地的发行商、制片方、投资人,推介自己的作品。从剧本阶段的创投、合作,到制作、发行放映全环节,进行面对面交易。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项目创投环节从769部参选项目中选出21个优秀项目,首次引入“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力争实现“带一个项目来,换一部电影走”,并面向电影行业的众多资深选片人、版权方组织业内放映活动,打通作品进入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搭建平台、提供创投和发行资源外,电影节也承担起培养优秀电影人的使命,以提供创作课程等形式助力电影新力量的成长。2023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金鸡电影创投大会”联合厦门人才“双百计划”,获得百万级别项目扶持资金,并推出“金鸡创投基金合伙计划”“新导演加油计划”,依托电影训练营等环节为电影新人保驾护航。

   电影节挖掘与培养了优质创作者,优质创作者也能反哺电影节,为构建电影节品牌添砖加瓦。如从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走出来的优秀导演们,通过电影节被大学生乃至广大观众群体熟知。同时,他们在电影创作方面的各种实践成果,又凸显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在人才发掘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从一个侧面彰显了电影节助力电影生产与人才培养良性循环的重要意义。

   电影节是艺术的、产业的,也是文化的。办好电影节不只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更是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和电影文化繁荣的重要抓手。那么如何办好电影节?首先,好的作品是基础,高质量的内容生产永远是电影节前进的内在动力。电影节的影响力取决于在电影节上获奖、展映作品的艺术文化价值。只有电影永葆生命力,电影节才能充满活力。其次,要坚持面向广大观众。电影是背靠时代、面朝观众的当代艺术。只有观众叫好的电影节,才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电影节。因此,电影节在电影展演之外,应设置更多有效环节,促进电影与广大观众的深层互动。最后,电影节的长远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电影产业、电影人以及观众协同发力,让电影节更好地服务于电影生产及人民需要,真正起到文化与产业引领作用。时代发展还在不断给电影节提出新的考题,比如如何分配资源,如何拓展受众,如何处理好地域性与全球化、艺术价值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等。总之,电影节应继续创新变革,积极应对新挑战,为建构健康的电影生态添砖加瓦。

   (作者:李雅琪,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原标题:电影节:透视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的窗口
责任编辑:靖强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