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记者 高倩
新年伊始,“演艺之都”的青年创作迸发活力——
北京人艺新戏《罗慕路斯》上演;第八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国家大剧院第八期青年作曲家计划、北京市文联开展的2025年度“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青年人才项目等全力推进;各大院团和机构推动多种举措切实落地……
“演艺之都”为年轻一代搭台铺路,鼓励青年一代积极投身创作,为持续擦亮“大戏看北京”名片储备人才、开拓前路。
《嫌疑人福尔摩斯》剧照。
《罗慕路斯》剧照。本报记者 方非摄
全方位提升青年能力
塑料布环绕四周,冰冷的案台、潮湿的地面,这俨然是一处神秘的实验室。开演时间临近,人艺实验剧场里,好奇的观众开始观察、讨论这片设计奇特的舞台,杨明鑫、金汉、周帅、陆璐4位青年演员不免有些紧张。1月18日,北京人艺2025年第一部新排剧目《罗慕路斯》首演,年轻人尽情挥洒灵感和激情,对瑞士剧作家迪伦马特的代表作《罗慕路斯大帝》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当代诠释。
值得一提的是,继近两年颇受好评的《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之后,《罗慕路斯》是又一部由人艺青年演员艺术考核孵化而来的作品。
“年轻人有想法、有表现力,我们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直接与观众对话。”北京人艺院长、《罗慕路斯》导演冯远征说,近年来,特别是从2017年开始,剧院通过年度艺术考核、剧本朗读、台词课、表演课、大师班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年轻演员的凝聚力、主动性和业务水准,并从中捕捉闪光之处,及时把令人耳目一新的片段衍生为完整作品。
从2023年首演的《赵氏孤儿》到今年的《罗慕路斯》,金汉、周帅是艺术考核的受益者。“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周帅说,“30多岁的年纪,正是演员的价值体系趋于成熟的时候,我们不敢说自己表达的一定是对的,但我们有勇气、有机会走上舞台,这是一种更长远的成长和进步。”
以《罗慕路斯》为例,4位演员花费大量精力分析文本、整理框架,并在导演指导下雕琢出相当独特的表演风格——在相当紧张的时间内,把20分钟的考核片段丰富成90分钟的售票演出,年轻人在此过程中收获的锻炼是全方位的。
市场中接受观众检验
在自我锻炼的同时,年轻人的创作积极走出“象牙塔”,不断丰富“演艺之都”的内容供给,并在火热的市场环境中接受观众检验。
在北京人艺,《赵氏孤儿》《哈姆雷特》一经推出便口碑不俗,去年,后者曾受邀赴澳门演出,亮相第四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剧文化节。在国家大剧院,戏剧演员队2023年孵化首演的话剧《嫌疑人福尔摩斯》票房长红,数度复排,8个月便走遍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在北京演艺集团,“人才演出季”建平台、搭舞台、摆擂台,把旗下院团的杰出演艺人才不断推向聚光灯下……
敢想敢做的青年一代,也肩负着更多开拓行业前沿的深远期待。冯远征寄望《罗慕路斯》能在实验戏剧、肢体训练等方向上做出有益探索;北京戏剧家协会、《新剧本》杂志主办的第八届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也正在征集作品,旨在回应时代呼声和召唤,为中国戏剧事业储备后备力量。
与此同时,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正在推进第八期。自2011年创办以来,“青作计划”一直在努力寻找并推广中国当代优秀严肃音乐作品,不断书写中国音乐的新时代篇章。以入选第七期“青作计划”终评环节的作品《恸歌》为例,突破常规的二胡演奏技法与充沛的情感巧妙结合,殊为动人。另一首作品《思南·黄梅随想》则提炼并外延了黄梅戏的念白和唱腔元素,为传统戏曲的神韵注入了更加现代的解读。
多举措落实创作激励
丰富而具体的扶持举措,把年轻人的声音传播得更远更广。
比如,老舍青年戏剧文学奖励扶持计划将给予“优秀剧本”和“优秀剧本提名”作品一定的创作扶持,组委会还将通过多种方式推广剧本,北京演艺集团将优先选用获奖作品。
再比如,国家大剧院集结“青作计划”优秀作品,让纸面上的乐谱真正流动起来。不久前,《第七期·国家大剧院青年作曲家计划终评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由国家大剧院音乐厂牌NCPA Classics正式发行。“青年作曲家能够听到自己的作品被演录出来,本身就是非常难得的机会。”国家大剧院唱片公司总经理赵争说,借助唱片和流媒体的传播,期待更多人了解中国年轻一代作曲家的真正实力。
“在‘演艺之都’持续建设进程中,激发青年人才的创造活力,鼓励他们创作出更多体现当代北京和中国风采的优质作品,具有相当重要的时代意义。”一位业内人士评价道。他同时提醒,青年创作也应警惕冒进和讨好,“培养人才是长线过程,若是因刻意追求数字或奖项而迷失创作的初心,是不可取也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