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4平方米的巨大镜面斜扣于舞台上方,映照“镜花水月”(往期剧照)。 凌风摄
本报记者 高倩
在西方歌剧史上,威尔第《茶花女》的经典性无法动摇。2月12日,国家大剧院制作的《茶花女》再度回归,著名指挥家余隆将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携手维涅拉·吉玛蒂耶娃、石倚洁、廖昌永与周晓琳、扣京、张扬两组主演阵容,开启这一版《茶花女》首演15年来的第九轮演出。
除了过硬的音乐水准,“镜花水月”般的舞台意境也是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的一大看点:独特的巨大镜面斜扣于舞台上方,每当地板上的巨幅“画布”更换,镜中倒映的景象也随之变化,声色犬马的宴会被凄凉凌乱的卧室取代,喧嚷的人群最后徒余孤影几行,繁华易碎,倏忽而逝,颇得小仲马原著精髓。眼下,舞台监督陈欢和同事们又一次搭建起这方“幻梦”天地,宽22米、高12米的镜子将再次映照主角薇奥莱塔的戏梦人生。
15年前的2010年,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由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挥棒首演,那时,这面264平方米的大镜子一度让年轻的国家大剧院和工作人员相当头疼。为了保证舞台效果,“镜子上的镜面膜不是拼贴的,而且要能透视呈现前后多层空间,国内当时的舞美技术还达不到要求,所以整块的镜面膜是从意大利买来的。”在《茶花女》前几次复排中,镜面膜的接缝处总会出现皱褶,“侧光一打,就会发现镜面不平整、不好看,这个技术难点,我们一直是请意大利的厂商来帮助解决的。”
让大家手忙脚乱的不只是空中的镜子,还有脚踩的地布。《茶花女》的场景切换很有四两拨千斤之感,不必依靠太过复杂的实景,地布上的“油画”抽拉变换,再依靠镜面的反射,便承载起音乐与故事在巴黎名利场、乡间别墅等多空间中的流动发展。“这些梯形地布长边达26米,短边有22米,高12米,当年我们也反复试验了很多次。”陈欢说。初出茅庐的年轻人经验很少,处处摸着石头过河,“开场的地布一抽走,我们突然发现下面的全都乱了。”后来,大家试着给每一层地布贴上大力胶条,才在不影响换景的基础上保持地布的稳固。
15年来,国内飞速发展的舞美技术早已突破了镜面膜等技术难关,繁荣蓬勃的市场也为行业积累下大量制作经验。现在,国家大剧院制作剧目已超百部,陈欢可以从容地说,“对我们而言,《茶花女》已经是体量很小、很简单的一部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