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半个世纪的烟火人间

发稿时间:2025-03-29 08:15:00 来源: 齐鲁晚报 中国青年网

  □冯笑萱

  2025年开年大剧《六姊妹》火了。没有宫斗权谋,没有豪门恩怨,这部横跨五十年的家庭剧,硬是靠着六个普通姐妹的成长故事,创下收视峰值破4%、网络播放量十连冠的佳绩。这部讲述六个姐妹成长故事的剧集,或许正是中国家庭剧转型的缩影。

  《六姊妹》的故事从20世纪60年代讲起。何家父母为支援建设从扬州迁居安徽淮南,却因连生六女陷入“无后为大”的困境。父亲何常胜意外离世后,这个“女儿国”在奶奶何文氏(奚美娟饰)和母亲刘美心(邬君梅饰)的带领下,用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描绘出一幅平民家庭的生活长卷。时代在变化,何家六姊妹也经历了婚恋、工作、生活、人情等命运起伏,但她们最终在大姐家丽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共同抵抗人生的风雨。

  剧中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却用“猪油渣”“蓝布衫”“煤油灯”等细节精准复刻年代质感。何家姐妹为争夺肉票与邻居斗智斗勇、拆毛衣织手套御寒、围坐分食野菜饼等场景,让年轻观众直呼“像在看我奶奶的日记”。而大姐何家丽为扛起家业剪去长发、三姐何家艺为事业远走他乡等情节,则让老一辈观众感叹“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当大多数家庭剧还在用“恶婆婆”“刁媳妇”制造冲突时,《六姊妹》则贡献了一对“神仙婆媳”。奚美娟饰演的奶奶何文氏,面对连生六女的儿媳刘美心,非但没有冷眼相待,反而端出红糖水叮嘱“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剧中婆媳的相处哲学堪称“生活智慧百科全书”。孙女偷吃油渣被训斥,奶奶一句“长身体呢”轻松解围;儿媳被外人嘲讽“绝户”,婆婆拎着扫帚追出半条巷子。她们用五十年的相守证明:家的温度,不在于血缘浓淡,而在于风雨来时始终紧握的手。而这对婆媳关系的成功,恰恰击中了当代观众对“原生家庭”的情感投射。剧中没有刻意制造矛盾,而是用“理解”与“体谅”化解冲突。

  《六姊妹》的演员阵容也堪称“顶配”:奚美娟、梅婷、刘钧、邬君梅、陆毅等实力派坐镇,年轻演员吴倩、颖儿、高露等亦贡献了亮眼表现。奚美娟将何文氏的坚韧与智慧融于细微处,一个眼神就能让观众想起自家奶奶。何家顶梁柱大姐何家丽,通透不争抢的二姐何家文,争强好胜的老三何家艺,聪慧机灵的老四何家欢,叛逆的唯一“外姓”老五刘小玲,以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老六何家喜。一家六姐妹性格和命运截然不同:有人安定一生只为家庭,也有人冲出保护全为事业,更有人漂泊一生最后回归家庭……六姊妹在吵闹温情中共同描绘出真实且质朴的日常镜像,平实的镜头下讲述家长里短,呈现彼此的喜怒哀乐和姐妹情深。

  而面对部分观众“节奏太慢”“剧情平淡”的吐槽,《六姊妹》制片方在采访中笑着回应:“好日子都是小火慢炖出来的。”确实,这部剧就像妈妈灶上煨的老火汤——没有火锅的刺激,但暖心暖胃。当影视行业沉迷于“强情节”“快节奏”时,它敢于用两集篇幅讲述姐妹筹备婚礼的琐碎:借喜字脸盆、凑糖票、熬夜缝嫁衣……这些细碎的内容展现的,恰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生活场景。

  《六姊妹》不靠“黑化逆袭”刺激观众,而是用“吵不散的温情”治愈焦虑。当代年轻人虽未经历物资匮乏的年代,却被剧中“拆毛衣织手套”“姐妹斗嘴笑闹”的细节打动。这种共鸣,或许源于我们对“家”的共同想象:它不必完美,但一定有人在你跌倒时伸手搀扶。有学者指出,《六姊妹》的走红印证了“温情现实主义”的回归,观众们需要这种“不完美但温暖”的故事。正如剧中反复出现的搪瓷缸——磕碰掉漆却始终温热,正如生活本身。

  《六姊妹》的热播,不仅是一场怀旧盛宴,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告诉我们:家庭的史诗,未必需要英雄与传奇;普通人的悲欢,同样值得被书写。这部剧让无数人想起自家阳台晾晒的床单、厨房飘出的葱花香、电话里姐妹的唠叨。它像一碗朴素的阳春面,用最平凡的食材熬出直抵人心的力量。毕竟,普通人的史诗,从来都不是传奇,而是吵吵闹闹却永远拆不散的人间烟火。

  (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原标题:半个世纪的烟火人间
责任编辑:张晰
Loading...
 
首页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尾页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