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老艺术家试水微短剧 小体量如何撬动大价值

发稿时间:2025-04-04 09:00:00 来源: 扬子晚报 中国青年网

  被时代推上风口浪尖的刘晓庆以制片人和主演双重身份进军短剧赛道,何赛飞、李若彤纷纷试水,著名演员、导演朱时茂也透露剧本正在筹备中,即将跨界微短剧领域。为何老艺术家们扎堆拓展表演领域?这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各方人士已经给出了答案。从跨界融合的生态构建,到全链协同的产业升级;从艺术教育的创新探索,到商业变现的多元路径;从传统影视人的躬身入局,到新生代创作者的破圈突围......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

  老戏骨纷纷“下凡”,

  朱时茂自称“银发短剧之星”

  近日,由中国网络视听协会指导,红果短剧主办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千行百业入剧来:微短剧产业生态与艺术创新论坛”在成都圆满落幕。会上也呈现出风向标,越来越多传统影视人和青年从业者正积极投身这一新兴领域,寻找适合自己的故事。

  71岁著名演员朱时茂笑称自己是“银发短剧之星”。他坦言,自己不是没有戏拍,最初对短剧持观望态度,但最终被行业里年轻团队的创意打动:他强调短剧表演必须直截了当,表演节奏要与当代快节奏生活同步,“慢半拍观众就划走了”——这种即时反馈机制正是微短剧区别于传统影视的重要特征。除了不断了解新业态,对表演方式做出调整,他也对一些短剧呈现出的不良创作倾向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认为一个好剧本很重要。

  如今微短剧,不仅能承载百态生活故事,还能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股清新力量。微短剧精品化的发展吸引了更多专业文艺工作者的持续加入。75岁刘晓庆首次演绎中老年婚恋题材短剧,刘晓庆出演过《南海长城》《瞧这一家子》《芙蓉镇》《原野》《武则天》《垂帘听政》等众多经典影视作品,其影视银幕形象深入人心。

  何赛飞凭借讲述越剧故事的电影《追月》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最近她拍摄的短剧作品《龙凤又呈祥》讲的也是与非遗有关的汉绣。“对演员来说,没有微短剧或者长剧之分,都是创作人物。微短剧跟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是当下生活所需要的,而且这种方式可以更快更多走进千家万户,甚至于全世界。利用这个平台,利用这样的一种艺术载体,让更多中国人的好故事,特别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向全世界传播,何乐而不为?!”

  李若彤监制和主演的短剧《午后玫瑰》,从抖音登上卫视平台,播出期间,收视率力压同时段电视剧,相关话题#李若彤主演短剧收视率吊打多部热剧#一度登上热搜。李若彤称自己虽然入行35年,但在微短剧赛道是新人。“我才59岁,正是闯的年龄,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她觉得微短剧大有可为,不论长短剧,只要用心做的,就是好作品。

  微短剧既要快以抢占先机,

  更要慢以沉淀价值

  谈及短剧的表演特点,中央戏剧学院教师刘天池则从专业角度指出,演员要在有限篇幅中塑造鲜活角色,需要更精准的情绪表达。她提出“双桨理论”:演员需同时把握角色物质生存诉求和精神思想追求,才能在短时长里塑造立体人物。她还特别建议,年轻演员可以通过微短剧的高浓度表演锤炼基本功,积累镜头经验,建立观众认知。

  制片人马小虎以反赌题材短剧《老千》为例,强调短剧需挖掘人性共鸣。他提出的精品化三大路径——贴近现实题材、深化精神内核、升级制作标准,与当前行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谋而合。刘天池补充建议道,短剧编剧应在创作中注入人物的信仰感,让角色更加鲜活动人,也更能展现正面角色行为背后承载的社会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视听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晖教授认为,从跨界融合的生态构建,到全链协同的产业升级;从艺术教育的创新探索,到商业变现的多元路径;从传统影视人的躬身入局,到新生代创作者的破圈突围......微短剧的未来,既需要快以抢占先机,更需要慢以沉淀价值。

  在政策引导、行业协作与创新驱动的合力下,微短剧正从“流量风口”迈向“价值高地”,成为连接千行百业、传递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红果短剧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继续携手各方力量,推动微短剧产业生态的繁荣与升级,让好故事创造更大价值。

  短剧正加速迈向全链共生的成熟生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到平台分发、IP 衍生开发,再到跨文旅、游戏等领域的融合联动,微短剧正加速迈向全链共生的成熟生态,各环节如齿轮般环环相扣,共同驱动行业运转。

  抖音集团副总裁、总编辑张辅评表示,红果短剧持续规范内容管理,与行业齐心协力,净化生态,也将持续加强与媒体、专业影视机构和影人的合作,整合各方优势,博采众长,携手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以近期爆款四川方言剧《家里家外》为例,这部全网话题破40亿的作品表明微短剧正在实现社会效益与商业价值的双赢。乐力透露,红果短剧已与国家图书馆、中国航天局、法制出版社等机构展开合作,围绕文旅、普法、科普等主题开发内容。他强调,精品化是微短剧发展的核心方向,需兼顾“真善美”的选题、竖屏美学呈现及专业制作水准,探索“微短剧+”的多元生态,推动产业升级。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程樯从人才培养角度提出建议,呼吁高校建立“大传播”思维,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培养学生掌握竖屏美学、快节奏叙事等新型技能。短剧制作方代表、北京好有本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CEO郑安迪说,过去一年,微短剧市场的高速增长为影视行业创造了大量工作机会,已成为就业蓝海和内容创新的试验田。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成都报道

  校对 陶善工

原标题:微观察|老艺术家纷纷试水微短剧,小体量如何撬动大价值
责任编辑:靖强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