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做演员,就像在不断地上山与下山

发稿时间:2025-05-28 08:19:00 来源: 文汇报 中国青年网

  陈晶

  人才的年轻化,是戏剧艺术发展的根本保障。刚刚落幕的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入围终评的35周岁以下青年演员共有五位,是2015年奖项改革以来最多的一届。其中最年轻的两位:来自河南省曲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的李晶花和陕西省人民艺术剧院有限公司的刘李优优,同为1994年出生。

  本期人物,我们为读者讲述她们的成长故事,分析她们的表演特色,并期待有更多新苗在戏剧这座百花园中茁壮成长。

  ——编者

  作为本届梅花奖最年轻的获得者,李晶花的演艺经历却一点也不单薄。她的成功像一个环环相扣的故事,经过了漫长的情节铺陈,最终迎来了自然的收束。

  故事的开端至少能追溯到2003年的夏天,在乡村开办唢呐班的父亲,为自小喜欢唱跳的她报了一个戏曲暑假班,初次接触家乡戏,便一发不可收拾。那一年,她九岁。而在这之前,整日沉溺于父亲等人的吹拉弹唱中,幼小的她完成了最原始的艺术启蒙。

  2008年,她14岁,决定去学戏。父亲担心她处于变声期的嗓子,可她非常坚定。进入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时,她对戏曲表演知之甚少。凭着一腔对唱戏的执念,苦练基本功,经过科学的发声训练,终于练出了嗓子。2011年毕业时,她已经完整学习了两出折子戏:一出武戏《白蛇传·盗仙草》,一出文戏《虢都遗恨·母子相认》,为后续的戏曲艺术之路筑牢了根基。

  戏校之后,她想继续学业,在备考大学期间,得知河南省豫剧院三团招演员。通过选拔,李晶花正式成为一名戏曲演员。这个在当代戏曲史上创作出《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李双双》等剧目的著名演出团体,无疑为年轻的演员在现代戏表演上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无论是《朝阳沟》里的栓宝娘,还是《焦裕禄》中的宋大娘,这些戏曲中的“老旦”脚色对于刚刚成年的李晶花而言是不小的挑战。她一直说自己胆子大,只要给了角色就敢演,这些经典配角的形象在这位年轻却不稚嫩的90后身上逐渐鲜活起来。《焦裕禄》的导演张平夸赞她的“宋大娘”:“这孩子是个好苗子!”

  这个好苗子的成长极为迅速。2013年,对李晶花来说,是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年。她接连获得三场比赛的主要奖项:《常香玉》(“你随我南北义演”唱段)获第七届河南省红梅奖戏曲大赛一等奖和首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奖大赛演唱组金奖;《虢都遗恨·母子相认》一折获得河南省第七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文华表演二等奖。这一年,她19岁。

  如果说,一名演员的成长中途总要经历一些“变数”的话,那么《朱丽小姐》中的女仆桂思娣,就是李晶花演艺故事中一个不得不提的“变数”。她的经历让很多接触过她的人都不免倒吸一口凉气:“老旦”出身而后转攻“青衣”,但学生时期的第一次热度却是源于一次“花旦”的演出经历。

  2014年,她离开三团奔赴北京求学。在中国戏曲学院,她遇到了王绍军老师为学生打造的一部教学实验剧目《朱丽小姐》,这部戏融合了西方自然主义戏剧的阶级隐喻与中国戏曲的程式化表达。王老师力荐李晶花演女仆,这个角色并不是主角,没有AB角的替换,她一开始难以接受。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机会,让这朵晶莹之花绽放在世人的眼中。

  当她调用起豫剧花旦与彩旦的身段技术呈现女仆大胆偷听的“僭越”之举,以河南方言泼辣怒骂传递出人物无奈、失望、嫉妒、愤怒等渐次复杂的情感时,她逐渐意识到,这次完全不同于以往现代戏的模仿演出体验。她对西方人物性格特质与豫剧表演程式的巧妙融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气质,桂思娣身上汇聚起浓郁的河南乡土气息,是真正属于她的创造!这个戏当时在北京各大高校持续巡演40余场,甚至演到了韩国等地,用李晶花的原话:“过足了戏瘾!”当台下“李晶花把角色演活了”的喊声传入她的耳中时,她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舞台与表演对于她的终极意义。

  也是《朱丽小姐》,她遇到了恩师左奇伟。左老师看了演出,逐字逐句给她修改、优化唱腔,经过极为严格的专业的声腔演唱训练,她在旦角的润腔上精进颇多。大二时,李晶花积极尝试转型,主动从学习老旦转向学习青衣,这源自她对自己表演优点和劣势的清醒认知。虽然她一直以演老旦出彩,但是青衣行当繁复的身段和丰富的唱腔更能最大限度地开掘她的表演潜力。我突然联想起那个初入戏校时不知戏曲行当为何物的小姑娘,如今的她如此坚定地选择自己的艺术方向,或许向我们暗示出,一名演员真正成熟与否,在于她深知自己的艺术限度,知其可为,亦知其不可为。

  李晶花与曲剧的密切关系一开始就和“祥林嫂”有着不解之缘。她曾观摩淮剧名家陈澄的《祥林嫂》演出,深为叹服。于是,在国戏大三的汇报演出时,选择了曲剧《祥林嫂》“问天”的一大段表演。也是凭借这个片段,她斩获了2019年河南省第九届青年戏剧演员大赛·文华表演一等奖。一切似乎都有迹可循,祥林嫂与李晶花貌似有着自然而然的契合感,她在豫剧院三团对中老年女性形象的精细揣摩与频繁演绎,她在戏曲学院刻苦学习青衣、转益多师的求学经历,似乎都是为把握祥林嫂这类复杂的女性人物而作的准备。

  《鲁镇》版的祥林嫂与老版存在区别,在导演张曼君的引导下,李晶花在把握住祥林嫂“质朴”底色的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了不同版本人物气质上的差异,精准捕捉到了祥林嫂“反抗”的一面。无论是洞房中的刚烈与羞怯,还是痛失爱子后失控到疯癫,抑或最终天地间孤孑一人的悲愤呐喊,在这位90后年轻演员的举手投足间,在她时而铿锵、时而婉转、时而激越的唱腔中,我们仿佛再次触摸到了那个魑魅魍魉的时代,一个旧时代女子被侮辱被损害的一生就这样被娓娓道来。尤其是结尾处,祥林嫂在白雪茫茫中,苦述平生的“问天”段落,情感演绎层层推进,可谓丝丝入扣,大气磅礴,每一次哭诉都将这位弱女子的伤口再次撕裂。祥林嫂之问,既是对那个“吃人”社会的诘问,更是对人性尊严的悲鸣。

  从14岁到27岁,从小配角到大女主,李晶花用了13年,学戏的少女矢志不渝,最终踏向了璀璨的未来。2024年,李晶花凭借《鲁镇》“祥林嫂”一角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新人主角奖”。颁奖词提到,她充分利用了戏曲身段的舞蹈性,同时也作了大胆创新,结合中国民族歌剧演唱方法来处理曲剧声腔,音高音准和表现力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境界。这是河南曲剧演员首次获得白玉兰戏剧奖,实现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李晶花,这颗河洛大地孕育出的曲苑新星,正冉冉升起,绚烂绽放。

  曲剧《信仰》,感悟信仰。从演绎传统女性到革命强者,人物经历和性情跨越之大,对李晶花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虽然这部戏作于2018年,早于《鲁镇》,但李晶花却因祥林嫂的演出经历对该角色有了更深刻的共情。四年的时间沉淀让李晶花对人物情感的把握更显成熟,她将林雨洁的那份从容镇定又内敛克制的深情演绎得令人动容。监狱里黑沉的栅栏,阻隔了亲情,但温暖的风筝,召唤出昔日的舐犊情深,促成母子的心灵相认,明目醒志走正道,信仰逐渐归正,共同的革命理想就此生成。

  同样演绎母子情,祥林嫂是情感喷薄而出,那是封建礼教压迫下女性痛苦的呐喊,质朴而浓烈,母爱的深沉与失去的惨痛,让观众不忍卒听;林雨洁是理与情的反复纠缠,撕扯着母亲的灵魂。她深知不能因私情而暴露组织秘密,所以即使内心对儿子有着无尽的思念与牵挂,也只能深埋心底。她的深情在革命的大背景下,被赋予了更多的理性与克制。这是一种更为坚韧和伟大的母爱,是为了更多的孩子能有更美好的未来而做出的牺牲。在“监牢”一场“黑黝黝令人发闷”唱段中,李晶花的表演始终是隐忍的,唱腔随着曲牌的辗转,悠扬、徐缓,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悲伤与坚毅。她牢记导演的告诫,反复琢磨,悟出了一个“平”字,即抓住角色“平常、平静、平淡”的特征,在情与理的错综里,扛起了“信仰”二字的伟大精神,获得了梅花奖。

  李晶花自始至终认为,做演员,就像在不断地上山与下山。历尽艰辛后的每一次成功登顶,尽管风光无限好,但只需短暂驻足,不要过于留恋山上胜景,而应该不断下山,开启新的征程。看,她又要出发了。

  就在今天,李晶花将携《鲁镇》走进河南高校校园,首站在河南师范大学——这是《鲁镇》编剧陈涌泉的母校。她不会做短暂的流星,她的征途是峰峦叠翠,是星辰大海。她步履匆匆,追风赶月不停留,平芜尽处,皆为春山。

  (作者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原标题:做演员,就像在不断地上山与下山
责任编辑:张晰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