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图片|评论|财经|共青团|大思政|青年电视|青年之声|法治|教育|中青校园|励志|文化|军事|体育|地方|娱乐|ENGLISH
首页>>新闻 > 娱乐资讯 >>  正文

数字技术实现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转译

发稿时间:2025-05-28 07:58:00 来源: 光明日报 中国青年网

   【舞台艺术众家议】

   数字技术不仅构建出新的舞台物理空间,也在重塑着观众的审美逻辑,在潜移默化中将传统写意美学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当代艺术语言。

   中国舞台艺术的审美传统以“虚实相生”的写意美学为主,从戏曲布景到水墨留白,均以简约之态承载繁复内容,用审美意境演绎世间万象。然而,随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等技术手段越来越多运用在剧场之中,数字技术不仅构建出新的舞台物理空间,也在重塑着观众的审美逻辑。当代舞台艺术的这一变革,既对传统审美的认知原则形成挑战,也为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传承创新创造了新的条件。

   传统舞台的“虚”依托观众想象力,强调含蓄与意境;数字技术的“虚”则通过VR/AR/MR、LED屏、数控机械等技术和设备打造可感知的虚拟场景,以感官可触的沉浸场景实现。二者的创新融合(如数字留白、交互式写意等)正推动舞台艺术向“虚实相生”的更高维度发展。如在受到众多观众追捧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中,其舞台设计就体现出这种“虚实相生”的设计理念。该剧舞台被设计为“内胆式”结构:在18个电机驱动下,地面多层转台与空中三层可旋转的圆环能够升降和平移,配合LED屏幕的影像投射,形成了“天旋地转”的动态效果,使古典山水意象的纵深感和空间感变得具象化。当演员的动作与舞台背景形成反向运动时,《千里江山图》仿佛从历史的长廊中缓缓展开,令观众产生“人在画中游”的时空错觉。而在“青绿腰”舞段中,依靠半透明纱幕和全息投影技术的配合,舞者幻化为起伏的山峦,数字光影实时呈现出的水墨晕染效果,既保留宋代绘画的“留白”意境,又充满现代质感。这种设计并非对传统绘画的简单解构,而是借助机械动力重构了舞台艺术的空间逻辑,以新技术实现对古典美学的数字化转译。

   数字技术介入舞台,并非对传统舞台设计理念的取代,而是在保留传统舞台美学基本内容与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出全新的呈现方式与接受场景,扩展其表现维度。如在中央芭蕾舞团创排的芭蕾舞剧《红楼梦》中,数字技术与舞台实景构建了虚实结合的舞台场景,实现了对文学经典的全新演绎。该剧舞台以一块长12米、宽9米的白色“雪墙”作为核心舞美装置。墙体能够实现360度立体旋转,是实景舞美与数字技术相互赋能,实现虚实相融的平台。无论是数字灯光下“雪墙”正面的金碧辉煌与背面的沧桑斑驳交替变换,还是数字投影映射在“雪墙”上的众多诗句,都以时空交错的视觉张力,令观众感受到原著中历史兴衰更迭的意蕴。又如在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中的“华清赐浴”一场中,LED屏通过动态镜头语言展现山泉、云雾的虚拟环境,与舞台延伸的实景栏杆、干冰制造的水雾效果结合,形成“虚实共生”的沉浸式场景。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戏曲虚拟写意的传统,又为舞台营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景观和氛围。

   数字技术的赋能,不仅极大提升了舞台的戏剧效果,还体现在“人机协作”的创作主体新模式上。以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的品牌音画艺术剧场为例,其采用AIGC为舞台作品量身设计视觉化表现方式,通过视觉联动听觉,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创作思维。去年,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在上海戏剧实验剧场首演的数字戏剧《嵇康》就是由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智能算法精准还原并创新演绎剧目的时代元素,打造出如梦似幻的戏剧空间。《只此青绿》中,正是机械工程师与编舞家共同设计了“舞台—人体”的运动曲线。技术团队通过数据建模计算出演员位移速度与转台速度匹配的公式,以确保舞者动作与转台旋转形成《千里江山图》的立体卷轴效果。这些技术应用打破了传统舞台艺术创作中导演的绝对控制,形成技术与艺术协同的创作模式。

   数字技术也在重构观众的审美经验。传统舞台剧一般以单一化的视听媒介为主,而在数字技术支持下,舞台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触觉、嗅觉、味觉等视听之外的全感官,观众的审美体验由“静观式”向“具身化”转变。如在沉浸式京剧《白蛇传》VR项目中,观众佩戴VR设备就能踏入虚拟场景的西子湖畔;在全息影像构建的雷峰塔下,观看真人演员与数字法海隔空对决,实现多模态交互的感知体验。当观众伸手触碰虚拟荷花就能感受到真实水雾时,中国传统京剧艺术的古典韵味和独特美感也得到了全新诠释。这种互动模糊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观众位移、触摸等身体行为深度参与艺术意义的建构过程,在算法与身体的共振中形成“具身化”的审美体验。

   数字技术赋能下的舞台艺术,既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次美学回归。在这场数字与人文的深度对话中,数字技术在潜移默化中将写意美学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当代艺术语言。未来,剧场必将面临更复杂多样的技术选择。要看到,虚拟现实剧场能创造沉浸体验,过度拟真却可能消解戏曲“三五步走遍天下”的写意精髓,艺术创作必须在技术赋能与人文精神间寻找平衡。我们必须警惕“技术奇观”对舞台本体的消解与技术趋同所带来的创作个性的消失;警惕艺术与技术之间边界消失而带来的艺术泛化和技术异化。中国传统美学本身饱含的对人性的关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道德伦理的尊崇,始终应为舞台艺术创作的人文底蕴与美学传统。正如话剧《赵氏孤儿》导演王晓鹰所说,“机械臂的移动速度需精确至秒,快一秒破坏悲剧沉重感,慢一秒削弱戏剧张力”。这种对技术恰到好处的应用,正是人文精神的最好注脚。

   (作者:陈霞,系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原标题:数字技术实现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转译
责任编辑:张晰
 
相关新闻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排行
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