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锐评】
近日,以微短剧形式讲述南洋华人奋斗史的《狮城山海》在央视八套播出,获得次黄金时段收视率持续领跑全部频道的成绩,引发业界关注。
微短剧上电视是从2023年12月开始的——《风月变》登陆湖南卫视,成为国内首部上星的微短剧。2024年8月初,广电总局出台政策,强调要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微短剧上电视更成大势所趋。湖南卫视在晚间时段开辟微短剧剧场“大芒剧场”,与芒果TV联动推出“夏日微甜之旅”特别编排。东方卫视也在电视端推出日播微短剧展播带“品质东方·微剧场”,展播约30部优质微短剧。剧场化播出,让微短剧有了相对固定的时段和板块,更有助于收视期待的产生与发酵。
微短剧“登陆”电视大屏,不仅是技术与形式的突破,更是艺术传播媒介和大众观赏习惯变迁的生动注脚。纵观影视发展历程,一种艺术内容在其他平台播映,实现跨媒介传播,早已有之。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拿手的京剧片段。20世纪50年代,电视刚刚出现时,电影又成为电视的“座上宾”。由于一开始电视台尚未形成稳定的生产机制,生产的电视节目、电视剧等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播放需求,因此电影成为电视台填补节目空白的重要选择。2004年,拥有庞大存储空间和自由点播模式的视频网站出现,为影视作品的传播提供了新平台。这几次内容迁移都是成熟艺术样式为新平台提供内容支撑。而微短剧上电视,距离这个艺术门类诞生只有几年光景。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与新媒介的普及、大众观赏习惯的转变、微短剧的迅猛发展等有关。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日常生活和娱乐越来越依赖手机小屏,适合手机娱乐的短视频平台崛起,满足了观众在碎片化时间内的娱乐需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观众的观赏心理发生变化,从追求情节完整向追求情绪满足,从长期关注向即时消费转变。原来很多观众会对一部作品持续关注一段时间,甚至可能跨越数月。他们更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会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步深入理解故事和人物。而现在的一些观众更希望在短时间内看完一个故事,获得情绪满足,实现娱乐和放松。
观众观赏需求的变化又影响着内容产业的创作逻辑发生改变。微短剧敏锐追踪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审美倾向和欣赏习惯的变化,具有轻量化、快节奏、强互动等独特优势。尤其是近两年,随着相关主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微短剧内容品质显著提升,更是展露出与电视剧互为补充的发展潜力。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省级卫视播出,收视规模超5亿户次,微短剧在电视大屏端取得良好收视效果。
此外,传统电视发展面临挑战,也是其选择拥抱微短剧的催化剂。互联网时代,网络视频平台凭借丰富的作品资源、便捷的观看体验以及个性化的推荐算法,俘获了大量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心。而相较之下,传统电视的播出时间固定,内容选择有限,互动性不足。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分流也影响了传统电视媒体的盈利,资金不足又会影响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电视台及时思变转型,积极拥抱新兴媒体和新兴内容,不断提升内容的质量和吸引力。而播出微短剧或可为电视台带来新的商业机会,不失为一种创新探索。
微短剧上电视,已成大势所趋。但这不是将已有作品从视频平台平移到电视台那么简单,其中还面临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电视是横向大屏,而当下的微短剧有相当一部分是竖屏内容。有的电视台在播放竖屏微短剧时,把横屏切割成三部分,只取中间部分播放微短剧,两边空白部分用虚拟背景填充。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屏资源的浪费。也有电视台在两边空白处引入弹幕,呈现与播放剧情同步的互动评论,提升观看的趣味性和参与感,但也有观众认为这样会分散注意力。如何在横屏上展示竖屏内容,对画幅进行更优的设计利用,有待进一步探索。再比如,不同微短剧时长、集数差异较大,有的作品上百集、每集一两分钟,有的作品只有几集,每集十几分钟。不同内容如何排播,对电视台来说也是新问题。目前来看,电视台的内容排播和宣传营销还较为随意,尚未总结出更行之有效的模式或经验。
微短剧上电视遇到的问题,实际上是专为视频网站播出制作的微短剧在形式、内容上与电视端不适配所致。通过产业改革来塑造大视听生态,是未来视听行业的发展方向。微短剧上电视不仅关乎电视台的内容布局,更涉及多媒体平台的战略发展。若想要微短剧在电视端发挥更大文化能量,还需将微短剧放在整个电视台乃至大视听生态的发展背景之下,在创作、播出全流程结合电视端、网络端、手机端的特点和需求进行考量,满足不同平台观众的观赏需求。比如,湖南广电把发展微短剧提升为集团战略,将逐步实现横屏微短剧精品内容在湖南卫视与芒果TV双平台播出。上海广播电视台与中国网络视听协会联合启动“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聚合多方力量探索“微短剧+”的创新模式。微短剧上电视,还需要更多想象力。
(作者:郑小异,系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艺术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