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新时代文学赋能剧集改编创作特色:有“大法”而无“定法”

发稿时间:2025-07-02 11:21:00 来源: 文艺报

  《人世间》剧照

  《我的阿勒泰》剧照

  《北上》剧照

  新时代电视剧、网络剧(以下简称为“剧集”)创作高质量发展,文学赋能功不可没。其中既有网文IP为剧集题材内容带来的新奇繁复,更有传统文学作品等对改编剧集提供的精神骨血、艺术养分。本文在辨析“文学性”的基础上,探讨剧集改编叙事调整背后的媒介约束与传播特性,考察影像再创与母本“文学性”之间的镜像互文关系,提炼总结新的改编规律,以裨益于今后剧集改编创作不断推出精品。

  “文学性”为精品改编剧集输送精神骨血与艺术养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大力扶持优秀剧作、从源头抓创作的政策导向有力推动了剧集创作的高质量发展,也形塑、丰富并引导着剧集改编的母本来源与构成趋向——从一度较多向网文IP借力,转向同时拥抱严肃文学、经典文学,形成了两类改编交相辉映、各美其美的良好格局。

  传统纸媒文学中,茅奖、鲁奖等获奖作品自然成为剧集改编的首选,它们以饱含作家真挚深沉的生命体验、审美表达与对时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独特思考,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动力引擎。剧集改编能够推动文学作品走进大众,进一步促成传统纸媒文学与剧集改编双向奔赴、互利共赢的可喜局面。

  “文学性”被看作是文学原作中的精华精粹。俄罗斯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于一百多年前提出“文学性”概念,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与“诗性功能”,也由此开启了文学研究侧重文本形式美学的分析路径,形成了与此前长久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历史批评分庭抗礼的新路径。但事实上,“文学性”是无法弃绝其外部联系而独立存在的,也就是说,“文学性”不可能仅有诗学的、艺术的、审美的成分,而缺少社会历史文化的表达。“文学性”即“以诗性、美学特质为主导的文化蕴涵性”,同时“文学性”也始终与高品质文学作品如影随形。

  优秀文学作品为改编剧集输送精神骨血与艺术“诗性养分”,成就了新时代荧屏的累累硕果,与原创剧集一道共同绘就了当下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文艺版图。“文学性”对于优秀剧集改编创作的赋能是全方位、弥漫式的:精神意蕴的深刻宏阔、叙事情节的引人入胜、人物群像的鲜活立体、语言细节的活泼动人……恰是融汇了“技、艺、道”与高度艺术概括力的优秀文学母本,将改编剧集创作托举到了深远坚实的起点上。

  抓住文学精髓基础上适应媒介转换的结构要求与文化考量

  跨媒介改编如同一个转译过程,从文字到影像的媒介转换首先带来叙事方式与策略的变化,叙事容量、结构、时空、视角、情节、细节等根据视听艺术的要求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如《玫瑰的故事》从原作多个人物的视角讲述,改编为黄亦玫的单一视角与旁白,人物身份也从家庭主妇变为精干的职场女性,凸显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和女性意识,也让情节拥有更多变化。

  其次,剧集创作作为视听艺术,受媒介线性播出的约束,需要在叙事线索与结构上更为集中,以便更有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人世间》删去了原作周蓉在法十余年的经历,虽然多少损失了原作寄寓在人物身上的知识分子情怀、部分“文学性”精华以及人物的丰满立体,让观众一度陷入对郑娟、周蓉两位女性谁更好地履行了母职的简单对比与臧否中,但从整体效果来看仍是改编中的成功之作。

  再次,伴随媒介转换,影像比文字更直观、传播也更广,相应对剧集的叙事伦理要求也更严,传播的约束门槛更高,由此要求剧集续创在保留原作“文学性”的同时,还要对原作进行局部删改或调整。如《人世间》原作周秉义病逝后,郝冬梅很快改嫁,在剧中改编为秉义病重、冬梅与秉义故地重游、彼此搀扶走在当年约会的索架桥上,这种情节改编不仅令人百感交集,也带有一定的文化伦理考量。

  最后,相较于纸媒文学严肃、深刻的叙事立场,网文则不乏亚文化特色,剧集在改编中都要进行相应调整,以整合为大众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使剧集续创总体趋向温暖,“调亮”人物的精神底色。如《风吹半夏》剧名的清新明快改变了网文《不得往生》伴随的因果报应的消极色彩,凸显了民营企业家许半夏的顽强坚韧,让人物形象更加正面,作品的价值立场也更带有理想主义倾向。当然,“调亮”也需要把握分寸。一些作品存在调节“过亮”的问题,也会因此丧失了原作的思想性。

  总之,改编需要兼顾媒介转换伴随的叙事与传播约束,但不应以媒介差异来随意删压小说独特的“文学性”,否则很容易被观众诟病为“化精彩为平庸”,甚至“化神奇为腐朽”。

  以文学为母本打造融汇作者意识的独特镜像

  剧集改编创作史,始终伴随着改编观念的嬗变,从“忠实于原著”的“忠实论”改编原则到逐渐向发挥电视剧视听优势的“创造论”改编原则偏移,显示出改编剧集与原作之间日益摆脱依附性的从属关系、剧集续创不断获得主体性地位的观念变化。同时,经由市场消费性、观众优先性被高度重视的网文改编的大力推动,剧集续创已然一步步冲破曾经的“忠实于原著”的改编观念束缚,确立起“以我为主”的开放改编理念。

  改编理念的艺术自觉也同新时代剧集高质量发展如影随形、相伴相生,并互为因果,其间为人们所熟悉的,电视剧网络剧精品化追求、叙事艺术大幅提升、创制水准跃迁式优化、表演水平整体提高……构建起全面升级的艺术生态。其中人物群像塑造艺术、时空叙事艺术、地域美学、表演美学、视听美学均十分亮眼。以地域美学为例,从年代剧《小巷人家》品江南苏州韵味;《沉默的真相》《风犬少年的天空》让观众感受阴郁湿冷与温暖烟火气的重庆两面……这种美学特质涵容了地理空间/环境/场景、人物方言、生活习惯、美食、服饰、表演、非遗等不同方面。地域美学渗透进情节设置、环境特色、场景氛围与意象意境,并形塑着人物的情绪、情感与心理。

  在《繁花》《北上》《我的阿勒泰》等为代表的优秀改编剧集中,鲜明体现了“以我为主”的“续创”自主性,也与母本文学形成了一种“似同实异”的镜像互文关系,反映了创作者不同的审美观照重心与文化关切,表现出传媒艺术生态中大众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复杂关系,暗合着观众与读者、视听与文字同中有异的审美心理图式与期待心理。同名改编剧集虽沿用了原作的部分人物与故事线索,但又像是一个新作品、新创造,叙事结构、人物、表现重心、精神蕴涵都有较大改变和调整,借助视听优长增添了新的艺术特质。

  这些作品的艺术风格虽判然有别,但无一例外都将影像创作的主体性发挥到了极致:王家卫以光影、色彩、造型的丰饶魔力为原作注入了新的灵魂,让《繁花》深深刻印了导演的个人风格;滕丛丛导演的《我的阿勒泰》、姚晓峰导演的《北上》虽然不像《繁花》里夜上海那般斑斓魅惑,但更带有大自然慷慨赐予的迷人魅力,《我的阿勒泰》中温暖澡堂的氤氲舒缓、一眼望不到边的夏牧场、碧波清亮的仙女湾小道,以及《北上》中长镜头、空镜下运河的诗意葱茏、热闹温暖的运河人家,都有着涓涓细流般的细腻灵动与沁人心脾的艺术意象,它们以各自的故事拨弄观众的柔软心弦,带给人们疗愈功效与无限向往。透过这些作品,不仅能看到改编者对原著的别样解读,也能看到时代审美的独特表达。而这一切恰恰是文学母本提供的基础支撑。

  改编续创与原创一样,都内含一般规律的“大法”,而无固定答案的“定法”,但其中又一定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改编创作需要尊重优秀原作,处理好把握原作“文学性”精髓、韵味和发挥剧集艺术自觉之间的关系,以全流程高品质创制实现优秀的视听转化,借助文学赋能推动剧集改编的创造创新。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