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田园风”吹进网络视听 流行文化应以年轻态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发稿时间:2025-07-16 08:53:00 来源: 文汇报

 随着《种地吧》等节目的走红,农耕题材开始成为综艺制作者聚焦的新蓝海。图为《种地吧》系列节目剧照。

 描写布衣人家躬耕生活的种田剧持续火热。图为种田剧《田耕纪》剧照。

  戴硕

  几年前,脱口秀演员庞博曾在节目中讲过一个段子,说他的朋友想要筹拍一个“种地”综艺,让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男生用半年时间种出一万斤粮食,“别的爱豆的才艺表演是rap和唱跳,这些爱豆的表演变成施肥和打药”,他调侃道。

  没想到不久后,这个被认为是脱口秀“造梗”的段子,却照进了现实。一档叫做《种地吧》的农耕题材节目在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录制,十个90后、00后的男生在这里种地180天,全程录制播出。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大量青年群体的追捧,豆瓣评分9分,节目中的十个少年也登上了央视春晚,真正实现了他们在节目中的戏言:“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在这档节目之外,那些与“种地”有关的网络视听内容也正在青年群体中走红。描写布衣人家躬耕生活的种田剧《卿卿日常》《田耕纪》持续火热,海外“种地”真人秀《克拉克森的农场》每季豆瓣评分都高达9.6,《我在冷宫忙种田》等爆款短剧则已成流量神器。农耕题材为什么受到年轻人追捧?背后切中了怎样的青年社会心态?我们又该如何借助网络视听助力乡村振兴?

  一

  “‘种地’是男人最好的医美,‘养猪’是女团最后的出路。”随着《种地吧》等节目的走红,农耕题材开始成为综艺制作者聚焦的新蓝海。不少同类题材大量涌现,如以果园种植为细分赛道的《田间的少年》,邀请不同国家人士在中国体验乡土生活的《我在中国当农人》,甚至还出现了女团“养猪”的综艺《人不怕出名猪不怕壮》等。

  应当说,“田园风”并不是第一次吹到综艺领域,在前几年“慢综艺”刚刚风靡的时候,其场景空间就基本选择在了乡村。但相比以往,新一波“种地”综艺的走红还有很多独特的原因:

  真实粗粝的质感。过往的综艺节目并不乏呈现乡村图景,但毋宁说那是一种被建构出的“乌托邦式”的乡村:三两好友、农家庭院、拈花把酒,投射的是都市人对田园牧歌的想象,满足的是千古文人的“桃源梦”。这自有其合理性,但如果满屏皆是滤镜加持的乡村,也必然会遮蔽真实乡村严肃残酷的一面。新一批农耕题材综艺,更加凸显写实性,把乡村“另一面”和盘托出。如新一波“种地”综艺镜头下的乡土是高度写实的,躬耕劳作在这个节目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游戏或氛围调剂,而是实打实的主体任务,在土地上播种、灌溉、施肥、收获的“种地”全程会被记录播出。

  重建“相信”的力量。余世存在《时间之书》中说:“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在三四月做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加速社会的语境之下,很多人过度追求即时满足,流行文化中“爽文”“爽剧”的风行就可见一斑。农耕文化最信奉的大概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价值观,自古以来沿袭的“人勤地不懒”“人不负庄稼,庄稼必不负人”等农谚就传递着颠扑不破的朴素真理:相信土地的力量、相信时间的重量。在“种地”类综艺中,年轻的人们以播种为开始,以收获为结束,在与土地的亲密接触中也在逐渐找回自身的价值,重建“相信”的力量。而在自然周期规律的见证中,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被逐渐消解,“种地”这个最需要“长期主义”“延迟满足”的事情,也在向年轻人传递春种秋收、抱朴守拙的“成事”观念。

  “英雄之旅”的叙事。神话学家坎贝尔在其著作《千面英雄》中,揭示了全世界神话故事的隐秘原型——“英雄之旅”,即几乎所有神话故事讲述的都是“少年英雄从日常世界出发,冒着危险进入一个超自然领域,在那里和各种有威力的超自然体相对抗,最终取得决定性胜利,完成冒险归来”。如今“英雄之旅”已经成为好莱坞编剧“圣经”,半数以上的商业片都遵循着这种叙事法则。而不少综艺也在借鉴这一故事原型强化叙事性,成为吸引观众持续收看的“流量密码”。

  二

  2011年,经过两年的田野调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带领团队完成了专著《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书中他指出了当前农村的一个突出问题:都是老年人在种地,“年轻人不愿种地,也不会种地”。在此基础上,书中呼吁“未来的农业不能靠老年人来维持”。《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中采访到了一个53岁的农民,他说“我就是村里的年轻人了,谁家有重活都来找我”。

  面对着这种农村年轻人的逃离潮,也是面对着粮食安全已然成为“国之大者”的时代课题,扭转大众的“种地”偏见已经成为必须要做的工作。这个问题当然是结构性困境和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对宣传文化领域工作者来说,建构一种既潮又酷的“种地”文化,吸引Z世代关注农村,也成为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变量。

  “种地”类的网络视听影像就颇具建设性意义:

  打开了一个切口。我们当然不能过度放大综艺等流行文化的作用,作为大众文化产品,说到底真人秀构建的只是一种“拟态社会”,节目本身目的也并非为了培养真正的农民。但这类节目至少打开了一个窥见真实农村的切口,为Z世代走近“种地”铺设了一道通路。

  增进了乡土认同。法国文化理论家皮埃尔·莱维认为,流行文化产品具有“文化吸引器”的作用,也就是通过文化产品可以把具有不同价值观念的观众聚在一起,并使这些观众相互之间产生价值认同。“种地”类综艺中真实的劳作场景,具体而稠密的农耕生活,一定程度地召唤着Z世代敬畏土地、尊重劳动,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乡土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

  展示了未来前景。吸引更多Z世代的年轻人投身农村建设,不能仅靠情感召唤,而应当让他们认识到“种地”不是退无可退的“退路”,而是有奔头的“出路”。在“种地”类视听影像中,金融产品的支持、硬核科技的使用、直播带货的推动,都让年轻人逐步认识到“未来乡村”的想象空间,进而开始一场双向奔赴。

  三

  在“种地”综艺之外,如何调动更加海量的网络视听影像,持续奏响乡村振兴“交响乐”中的一曲曲“青春之歌”;如何用最时尚最前沿的视听手段表达乡土,让Z世代与农村渐行渐近,助力更多年轻人“洄游”返乡,创新的进路还有很多:

  题材聚焦新农业。新时代的农业视听影像应当更多展示农业现代化与智能化,比如农业无人机、装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拖拉机、可实现“云端”种菜的智慧大棚系统,要让Z世代认识到农业是有前景的行业。

  主体展示新农人。传统影像作品中存在将城乡二元对立,“弱者化”“矮化”农民形象的倾向,新时代网络视听作品应当不拔高、不矮化农民形象,刻画新农人的群像图谱,如拥有互联网思维的农场主、“洄游”返乡的创业青年、利用直播的非遗传承人等等。

  表达借助新载体。在内容元素层面,网络视听影像可以多寻求农耕文化与青年文化的榫合之处,糅合多元文化因素,在体裁上可借力综艺、短视频、微短剧、VR影像、互动影视等多种类型,在传播上也可以运用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等多种方式。

  未来,我们期待在网络视听影像的文化助力下,越来越多的Z世代关注新农村,化身新农人,让乡土中国绽放青春的光芒。

  (作者为浙江省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