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以迭代升级回应时代需求
发稿时间:2025-07-30 07:35:00 来源: 光明日报
微短剧《一梦枕星河》剧照。
微短剧《和你的桃花源》剧照。
微短剧《锦衣巷》剧照。
【文艺观潮】
微短剧是充满活力和创新的网络视听新品类,其快速崛起成为影视行业的全新增长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市场规模达504.4亿元,已成为当下内容消费“新赛道”。
随着行业规模的急剧扩张,微短剧也面临着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的关键节点。要推动微短剧从“数量流量积累”迈向“质量效益提升”,就必须以全方位、全链条、全系统的创新思维,构建这一新型文化业态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
杜绝不良倾向,强化监管与自律
7月1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再度发布《管理提示》,强调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儿”的人设、剧情等倾向。同时指出,少数竖屏微剧制作机构和播出平台为所谓“爆款”,出现过度娱乐化的苗头倾向,影响微短剧行业共同努力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
微短剧精品化是大势所趋,靠猎奇博眼球的内容注定走不长远。观众对于微短剧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娱乐消遣,逐渐转变为对内容质量、价值导向的要求。那些粗制滥造、违背现实逻辑的微短剧,或许能在短期内吸引一部分注意力,但终究无法赢得观众的长期认可和喜爱。
因此,微短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平台尽责”的协同治理体系。在监管层面,应加快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微短剧的内容标准、版权保护、消费规范等,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内容审核平台,提高监管效率。在行业层面,协会组织应制定自律公约,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制作方、平台实施联合惩戒;行业需建立内容审核的“红线机制”,对涉及伦理道德、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低俗化、媚俗化倾向。在平台层面,需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事前审核+事中监测+事后整改”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杜绝低俗内容上架。另外,算法推荐逻辑也需要优化,算法推荐应对齐价值导向标准,向用户推荐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内容。
2025年“五一”期间,全国范围内集中下架违规短剧2000余部,标志着监管力量从点状提醒转向系统治理。尽管此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规范文件,要求微短剧分级分类审核或备案、持证上线,并对多个平台发布的违规微短剧进行下架,但现实中仍存在大量价值观有问题的微短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并调动创作者和平台的自律内驱力,主动在创作中杜绝不良倾向,用更多高质量的作品让观众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以场景拓展为机会,开辟多种应用与消费空间
2025年上半年微短剧行业创造了约64.7万个就业岗位,持续的稳健发展,将有助于社会灵活就业。因此,在看到微短剧面对监管问题的同时,也应关注其娱乐价值之外作为精品内容载体的场景适配性。
在推进微短剧精品化的过程中,跨界融合的“微短剧+”成为微短剧发展的另一个显著趋势。“微短剧+”的应用场景正从单纯的娱乐领域向教育、文旅、电商等垂直领域延伸,形成了丰富的跨界生态。
在教育领域,微短剧可通过生动有趣的剧情呈现知识要点,如将历史事件改编为5分钟短剧,让学生在观看中直观理解历史脉络;在文旅领域,地方政府可联合创作者推出“城市微短剧”,以故事化方式展现地域文化特色,助力文旅推广,如微短剧《和你的桃花源》聚焦永春美食文化,串联起地方特色与观众情感认同,为文旅传播提供新通路;在电商领域,“剧情带货”模式逐渐成熟,微短剧通过植入产品使用场景,实现了“内容种草”与消费转化的有机结合。
除此之外,众多地方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微短剧+文旅”“微短剧+非遗传承”等方向拓展,不仅产出了很多精品力作,也丰富了自身的业务形态,形成了相互赋能的双向奔赴。如《锦衣巷》用皮影戏、相声、川剧变脸等一个个传统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载体,将不同代际、不同背景的人物故事交织在一起,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故事的跌宕起伏,也能领略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还能推动川剧的传承和发扬。
微短剧还可进一步拓展至健康科普、法律普及、企业培训等多种场景,通过“内容定制化”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这种场景拓展与适配不仅能为微短剧带来新的市场增量,更能使其在社会服务中发挥独特价值,实现文化功能的多样化延伸。在场景适配前提下,微短剧就可以构建以优质内容为核心的多样消费体系。因此,一方面要规范付费模式,建立透明合理的定价机制,杜绝强制消费、虚假宣传等行为,增强用户付费意愿。另一方面,要拓展消费场景,除内容付费外,可开发衍生品、IP授权、会员服务等收入来源,形成“内容引流+多元变现”的盈利模式。
以构建IP生态体系为追求,完善产业价值链
当前,微短剧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多数作品缺乏长线运营思维,往往“一剧一散”,难以形成持续的品牌影响力。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导致产业价值链断裂,资源利用率低下。
构建以IP为核心的生态体系,是微短剧迈向成熟的关键。首先,要注重IP的孵化与培育,从剧本创作阶段就植入长线运营思维,通过系列化创作强化IP辨识度。其次,要打通“内容创作—衍生品开发—线下体验”的全产品链。再次,要整合供应链资源,推动制作方、发行方、品牌方、平台方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最后,构建基于IP开发的长尾效应的价值链,形成一个IP多产品、多场景、多渠道、多平台、多消费形态、多价值链条的有效模式。
另外,中国微短剧IP还能以出海的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如以苏州古城保护与现代化发展为主题的《一梦枕星河》等作品在东南亚、北美等地广受欢迎。部分平台通过“本土化改编+全球分发”的策略,实现了文化传播与市场拓展的双赢。针对东南亚市场,部分微短剧在保留中国文化内核的同时,融入当地服饰、语言等元素,增强了受众的认同感。
未来,微短剧出海需要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找到平衡:一方面,要挖掘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故事,如公平、正义、发展、奋斗等主题,减少文化隔阂;另一方面,要尊重目标市场的文化差异,通过与当地制作团队合作、适配本土审美习惯等方式,提升内容的接受度。同时,要借助“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契机,推动微短剧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载体,让世界通过这一新兴业态感知中国文化的魅力。
综上,微短剧的迭代升级,既是回应时代需求的必然选择,也是面向未来的主动作为,而且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以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为引领,以精品生产为核心,以场景拓展为机会,以有效传播为基础,以多样消费为支撑,以构建IP生态体系为追求,以内外部两个市场为突破,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的发展模式。只有构建起这样的微短剧发展模式,才能让这一新兴文化业态摆脱当前的发展困境,实现从野蛮生长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
(作者:胡正荣,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