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站在聚光灯外:音乐剧青年演员的登台困境

发稿时间:2025-08-06 13:05:00 来源: 文汇报

  作者:余 笛

  每当幕布缓缓拉开,音乐剧的旋律响起,舞台上的主角光芒万丈。然而在聚光灯之外,众多年轻的面孔依旧徘徊在舞台边缘。他们怀揣梦想,却难以站上那束最炽烈的灯光中央。他们的“登台困境”,不仅源自个体经验的缺失,更折射出整个行业机制尚未完善的真实现状。

  在高校排练厅里,声乐、舞蹈与表演“三位一体”的训练体系被视为通往专业的“黄金标准”。以戏剧学院、音乐学院等为代表的高校投入大量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舞台能力。学生在课堂中往往游刃有余,但一旦真正走上舞台,面对观众与灯光的双重考验,不少人却陷入慌乱与紧张。情绪表达在实战中变得力不从心,舞台空间的感知与舞台技术节点配合出错——这并非能力不足,而是缺乏系统过渡的结果。

  这样的落差,源于教学与市场实践间缺乏横向贯通。

  在学校,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实时纠正与情感支撑;而当他们走进演出剧团,面对职业导演、专业舞监和“开门即演”的高压,反馈却常常仅是“再加把劲”或“下次注意”,缺少针对性指导和情绪抚平机制。许多怀着音乐剧梦的年轻人并不是“不够努力”,而是“没有机会把努力转化为实战经验”。归根结底,他们缺少的,是将努力转化为实战经验的桥梁。

  而制作公司与剧团的用人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这一困境。在选角过程中,流量明星与剧团“熟面孔”往往更受青睐——理由是“票房稳定”“品牌认知鲜明”。许多毕业两三年的青年演员,只能在大制作中扮演“第五配角”——因为角色虽有台词,却无剧情推动力;既缺少集体谢幕的高光,也没有替补上台的轮换安排;甚至连剧场海报和宣传物料上,也很少出现他们的名字。对比国外成熟剧团中普遍施行的替补与轮换机制,他们仿佛被“藏”在了看不到的名单背后,只能在一线演员的光环下默默等待。

  据《2024年度上海演艺市场蓝皮书》统计,25–30岁青年演员在大制作中担任核心角色的比例不足15%,却在群演和合唱阵容中占比高达65%。大麦票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因不熟悉演员而放弃购票”的观众比例接近四成。这些数据揭示:青年演员不仅难以获得登台机会,也难以在市场中留下姓名。

  值得警醒的是,这一困境,并不只是“不给机会”这么简单。更深层的原因,是整条产业链——从高校课堂到剧团舞台、再到市场认可——缺乏有效衔接,像一条三段式的桥,每段都坚固,却未完全打通。以“预职业工作坊”为例,这原本是欧美青年演员常见的“试水平台”:学校和剧团联合办班,学生进入剧场参与制作,通过轮演、试演积累经验。听起来很美,但在国内,却几乎没有成功落地的案例。

  诚然,国内也有一些合作尝试,比如艺术院校与大型演艺集团、院团等单位达成了“人才共育”的协议,看上去前景可期。但实际运作中,大多仍停留在项目合作层面,不具备系统性和可复制性。

  为什么难推?原因主要有三点。

  剧团自身“很难腾出手来”。大多数剧团采用项目制运作,人员临时拼团,常年“赶进度”。一个剧目从建组到首演,周期紧、风险高,根本没有多余资源培养新人。剧团希望“即战力”,对半成熟的学生来说,哪怕有热情,也无从插手。

  高校的教学节奏与剧团运作脱节。学生的课程安排以学期为单位,而剧团则按演出排期紧凑推进。即便安排学生参与,往往也只能担任临时群演,难以系统锻炼。学校对学生的关注点仍偏向课堂表现,而非市场实战能力。

  制度接口尚未打通。比如演出合同签署、成绩认定、保险安排、版权归属等,在剧团与高校之间都缺乏明确规则。一位资深剧团负责人坦言:“我们不是不想培养新人,但你告诉我,这个新人哪里来?怎么练?出了差错谁负责?”这番话背后,是制度的不成熟让各方都心存顾虑。

  由此可见,要打破这一困境并非“多排几场戏”那么简单,而需构建一条贯通校园、小剧场与大剧院的成长路径。第一步可探索在高校与剧团之间设立“预职业工作坊”。由学校提供学生与导师、剧团提供制作资源与平台,在公益或低票价场次中完成从教学演出到市场演出的过渡试炼。与此同时,还应推动商业制作引入“正式替补与轮换机制”。可以选择在淡季或工作日开设“青年专场”,让三五名潜力演员轮换登台,并在海报、票务系统中明确标注。这不仅有助于测试新演员的市场表现,也为剧团提供更灵活的排演体系。

  我们来展开谈一谈其中的难点痛点与可能性。

  首先,从票房逻辑看,剧团仍高度依赖明星效应。多数出品方担心“非原卡司”导致退票率上升,因此倾向固守原阵容。票务平台也尚未建立替补信息的展示机制,观众对“轮换”缺乏信任。

  其次,从运作成本看,“替补机制”意味着排练、走位、灯光等环节需多轮安排,剧团需为所有演员开设完整流程,对中小剧团而言尤其吃力。

  制度层面也存在空白。目前国内剧团对“替补演员”的合同条款、权利义务并无清晰标准,与英美成熟剧团形成鲜明对比。在伦敦西区与百老汇,替补机制纳入工会合约之中,观众早已习惯“多版本演出”,甚至形成“刷不同卡司”的演出文化。

  尽管挑战重重,仍有部分剧团尝试破冰。例如原创音乐剧《翻国王棋》就采用“双卡司”制,明确标注轮换信息,通过社交平台引导观众欣赏不同演员的演绎风格,反而激发了“多刷”兴趣。这种尝试虽仍属个例,但为未来常态化轮换提供了可能性样本。而《剧院魅影》中文版则采用“卡司盲盒”售票机制,未公布具体演出阵容即开票,各场次可能由不同主演组成。尽管引发消费者对“知情权”的争议,但仍证明观众对“不同卡司演出”的接受度有待观察,并在舆论中提供了宝贵的行业反馈。

  下一步,可以从制度、平台与审美多维推动改革。剧团需建立三层梯队(首演—替补—轮换);票务平台可以开发替补信息系统,提高透明度。观众教育也需跟进,从“认人看戏”过渡到“看作品、识表达”。观众不应只是票房的制造者,也应成为青年演员成长的见证者与支持者。可以尝试众筹认养机制,让观众关注一位潜力新人,获得排练日志或专属见面会权益,通过互动反馈协助剧团调整轮换安排;部分票房收益也可设立“青年演员发展基金”,促进“观众—市场—剧团”的三方共建。

  上海的音乐剧舞台正日益繁荣,但真正的光芒,应该照亮所有怀揣梦想的人。青年演员真正缺少的,从来不是才华,而是被系统看见的路径。当舞台只为熟脸亮灯,新人便只能在缝隙中摸索。当观众只认卡司不认作品,再多努力也难以抵达信任。建立“预职业工作坊”、推广“正式替补与轮换机制”,不是添设流程,而是在为舞台构筑一个更有弹性的根基。只有当更多年轻演员被机制稳定托举,作品的质量和市场的信心才不再寄托于“谁演”,而是回归于“怎么演”。那时,聚光灯不再是某个人的奖赏,而是整个行业共同打磨出来的信任光环;青年演员也不再需要“拼运气”登台,而是在机制中被持续托举、在表达中被真实记住。通往舞台中心的路可以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应通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让努力被看见,让表达被尊重,让才华有处安放。

  演员的好,是起点;机制的稳,是保障;观众的享受,是终点。如此,上海这座城市,乃至中国整个音乐剧市场,才能真正成为青年艺术人才被孕育、被看见、被记住的土壤,而非仅仅是一座橱窗式的剧场。身为一线教师与舞台从业者,我深知那束灯光有多热、多重、多遥远;但我也相信,沿着那束光坚定走去的年轻人,终将不再只是“在等待”,而是一次次被舞台真正点亮,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成为观众记忆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