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深处寻找青春的镜像
发稿时间:2025-08-07 08:29: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梅生
今年6月,当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子们在中国戏曲学院黑匣子剧场唱响《五月的鲜花》,在“以剧团体验剧团,用青春对话青春”的宗旨下创排演出的文献剧《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三部曲收官。
该剧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教师安莹编剧、导演,学院多个系的教师、学生、往届毕业生协作,按照戏剧工作坊模式历时三年创排完成。从2023年12月首部《出发》的亮相,到2024年12月第二部《移动》的沉浸式剧场探索,再到今年第三部《抵达》的情感升华,当代青年用热情真诚的表演,让真实的力量抵达观众内心,在历史深处的先辈身上找到成长的镜像。
真实与传承
文献剧《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严平的同名长篇报告文学改编。原著以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成员庄璧华、张瑞芳、张昕等接力写下的剧团日记与程光烈的日记为源起,讲述抗日战争爆发后一群大学生组成剧团,从北平出发辗转多地深入战区,以活报剧、街头剧等形式宣传抗日,历时一年抵达延安的真人真事。
后来,剧团成员投身不同领域,很多人都取得非凡成就。比如张瑞芳成为家喻户晓的电影表演艺术家,陈荒煤成为著名作家,荣高棠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在晚年回忆过往岁月时,荣高棠说“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永远是这一年”,程光烈则认为那段生活决定了他们此后的一生。
被这些年轻人的行动深深打动的安莹,决定将原著搬上舞台,采取文献剧的形式并由学生演绎。在取得原著作者对公益演出的改编授权后,首先通过六次海选活动筛选出愿意跟着这部戏走到底的同学,带领他们成立“国戏·1938剧团”。
安莹在戏剧行业深耕多年,编剧作品有话剧《四世同堂》《青蛇》《风华绝代》《马前马前》等,还担任过《未完待续》《黄粱一梦》《卤煮》等作品的制作人。此次自编自导《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她没有刻意设计戏剧化的情节、拔高人物,而是采用间离、沉浸、互动等手段,让日记、书信、其时的新闻报道、其后的媒体采访、历史照片等文献资料发声,构建时代图景,展现人物弧光。
舞台上,重走北平学生移动剧团之路的学生演员,除了扮演历史人物,还会以跳进跳出的方式交错成为叙述者。他们讲述剧情和历史,介绍、分析、评价人物,让发生在北平、天津、山东、江苏、河南、陕西等地的不同情境,在简单的舞台调度中完成自然切换。观众看到的是创作者从纷繁的原始史料中筛选出的段落或切片,也是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现场;观众没有看到明确的主角与配角之分,但看到了闪耀着光芒的个体与群像。
第二部《移动》将黑匣子剧场变为模拟台儿庄战役的沙盘。台上的演员既扮演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成员,也扮演抗日将领,同时还会从角色中抽离出来,走下台向观众发放传单,以沉浸式、戏中戏的方式,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徐州会战的悲壮惨烈,以及当年年轻的抗战士兵与剧团成员血脉交融的感人场景。
耐人寻味的还有舞台呈现上的减法。受限于经费条件,剧组放弃了复杂的舞美,采用手工道具、多媒体投影与台词、肢体语汇等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时空。这种做法与80多年前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演出形成呼应:当年的青年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当作舞台,用简单的道具、饱满的情感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打鬼子去》等抗日宣传剧,今天的青年以同样朴素又动情的方式再现他们的故事,形式的相似让精神的传承更加具有说服力。
效仿与共情
身处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共享着大学生的身份与理想主义的特质,在原生家庭、亲情、友情、爱情、学业、离别等层面有相似的问题,这些共性成为他们跨越时空对话的基础。
而该剧创作机制的设计,让历史情境重现成为可能。“1938剧团”仿照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集体生活模式,建立定期集结的“过星期四”制度,一起阅读原著、观摩《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电影、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听原著作者严平讲座、接受表演训练、讨论剧本。当年的学生在颠沛流离中因共同理想走到一起,今天的学生在共同推进作品诞生的过程中建立情谊、生出信念,切身的感知让跨越时空的对话变作真实的生命共鸣。
在同学们研究角色的过程中,每人负责一个历史人物的资料搜集并撰写小传,从张瑞芳的演艺生涯到荣高棠的体育理想,从资料中的只言片语到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一过程让历史人物从教科书中的名字和只言片语的介绍,变为亲切立体、可以成为朋友的同龄人。当学生们在舞台上说出“青春无悔,愿我永恒”时,是由共情生出的信念。
与当年的学生一样,今天的剧组也面临着创作资金、排练时间、专业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们手工缝制道具、跨专业协作、利用课余时间排练,真切体会到理想照进现实的不易,更加理解先辈在战乱中靠着信仰辗转各地坚持演出的艰难。
而这场青春对话的终极意义,大概是将北平学生移动剧团成员对于青春价值的追问带到当下,除了以创排剧目的方式向他们致敬,更是在表达让青春更有意义、生命更加精彩的心声。
技能与成长
文献剧《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的创排演出过程,远超一般校园戏剧的范畴,成为一场融合戏剧实践与人格培养的艺术教育实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得到提升,对团队精神与自我成长也有了新的认知,某种程度上,这场实验为艺术教育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1938剧团”的主创人员来自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艺文系、京昆系、舞美系等。他们带着各自的专业背景加入,又在工作坊模式下打破了专业壁垒。戏文系的学生参与剧本创作,学习叙事技巧的同时,了解从文本的一度创作到舞台二度创作的过程;有戏曲基础的学生将程式化动作融入表演;舞美系的学生将创意与实用结合,用有限的材料制作道具;不擅长上台表演的学生,在制作、宣传、物料设计等幕后工作中有所发挥。这不单是专业技能的实践,也是对年轻人沟通与合作能力的锻炼。
像北平学生移动剧团一样,“1938剧团”前行的路上有人离开,有人离开后又回来,有人中途加入,但大多数人一直在这里,度过了也许会影响他们一生的美好时光。作品的生长与个人的成长互相映照,有人像北平学生移动剧团的胡述文与王拓一样,成为了情侣;有人在面对毕业抉择时,因这段经历明确了人生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先后入选2025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和“卢沟桥——宛平城”主题剧目征集等活动,并于今年7月走出校园完成首部《出发》的两场商演,还会在10月举办的中国戏曲文化周上亮相。这场始于校园、以艺术手段探索历史与青年成长关系的教育实验,走向了更开阔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