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用纪录影像与世界对话——新时代中国纪录片的国际表达

发稿时间:2025-08-15 13:15: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在纪录片领域,正面临从“边缘媒介”向“国家话语平台”转变的关键节点。随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国家文化传播战略的核心任务,纪录片承担着展示国家形象、传达社会价值、构建文化共识的使命。

  在过去十余年的学习与创作过程中,我先后在英国与美国从事影像学习与跨文化交流工作,在国际影展上逐步建立起以“中国故事”作为创作核心的文化表达。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中国影像的走出去,不仅是语言和技术的问题,更是表达体系和价值认同的问题。纪录片创作的终极命题,是在全球语境下构建具有普遍情感共鸣的中国叙事。这需要对中国文化有足够的内在理解,也需要对世界表达有清晰的外部逻辑。因此,近年来我不断探索如何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以国际视听标准为支撑,以本土文化逻辑为骨架,以人的情感体验为桥梁。在创作中,我更倾向于以“人”为叙事核心,构建跨文化共情的通道,让观众通过一个人的故事看见一群人的努力,通过一群人的奋斗感受到一个国家的温度。

  与时代同频,用镜头记录中国的万象更新,纪录片不应只是冷静客观的“记录”,更应成为国家历史的一部分。它既要立足真实,也要有文化立场、情感温度与时代观照。2022年,我非常荣幸受邀参加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视觉项目筹备。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必须重新整理行囊,带着所学、所见与所想回到祖国,这是一次归途,更是一场投身于时代洪流的主动选择。归国后,我深切感受到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社会治理、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文化强国等国家战略,都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深厚土壤和澎湃动力。而我,也在这片热土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我和团队策划了系列纪录片《遇见新时代》,这是一项跨地域、跨民族、跨行业的系列性影像创作工程,作品中,有的关注青年命运,有的描绘非遗传承,有的探索生态保护,有的刻画国家战略转型,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对时代命题的回应、对文化精神的致敬。在创作、拍摄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国家文化政策的转型升级——纪录片已经成为一张国家文化战略、国际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纪录片作为具有现实观照能力的艺术样式,在国家叙事和文化传播体系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例如反映新时代少数民族形象的纪录片《追龙的扎西顿珠》,该片通过记录西藏青年扎西顿珠的成长历程,表现新时代藏族青年在文化认同、城市融入和职业追求中的所感所悟。通过影像呈现多元文化中的共通价值,构建起更加真实、现代的中国形象。真实的影像是打动人心的力量,而文艺的本质,是一个民族精神生命的外化呈现。展现中国人文关怀发展进程的纪录片《弯湾小青荷》,聚焦心智障碍群体,记录他们从社区训练到登上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舞台表演暖场节目的全过程。通过长达一年半的跟拍,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对残障人士的包容性与系统化的扶助机制,影像本身既是一种社会记录,也是一种人文表达,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文关怀。纪录片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呈现现实,更在于参与现实、改变现实。纪录片《山冈的火》中,用设计语言对话奥林匹克精神,该片聚焦第19届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的设计者林岗及其团队,设计团队将江南山水与数字火焰结合,融入主火炬塔设计,实现了传统与科技的完美融合。我清晰地记得在这部作品中,亚运会开幕式制作总监斯科特·吉文斯说:“2008年我参与北京奥运会时,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而2023年在杭州,我感受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就在这里。”这句话,不仅是对杭州的赞誉,更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充分肯定。从“被看见”到“成为世界舞台中心”的文化自信,是影像创作所能承载的国家叙事力量的重要体现。作品《最后40小时》,记录的是杭州最后一座冷却塔的爆破。这看似是一场简单的工程事件,背后却是浙江能源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在纪录片里,我们不仅记录下城市规划的蓝图,也追踪了几代能源工作者为配合城市规划和建设所付出的不舍与努力。

  守护文化根脉,展现中国非遗当代表达的纪录短片《呼麦》《君临即安承古今》、纪录片《遇见大运河》等作品,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呼麦》展现了蒙古族古老的咽音技艺如何在当代焕发新“声”;《君临即安承古今》讲述了青年人如何用现代艺术激活吴越古韵;而在《遇见大运河》中,我们拍摄了一支舞剧团队用近十年时间行走中国与世界运河的历程,在这部作品中,有一幕至今令我记忆深刻:当该剧登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舞台,法国文化官员动情地说:“世界文化遗产很多,但能将其创编为完整艺术作品并广泛传播的,中国是第一个。”这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赞赏,更是对一个国家文化能力的认可。文化不是静态的展示,它必须以当代表达方式,赢得世界的尊重与理解。

  在新时代背景下,纪录片创作不再局限于表达“我是谁”,更是要回应“世界如何看我们”,甚至更进一步“我们如何与世界对话”。因此,中国纪录片的创作逻辑应从“纪实叙事”扩展到“国家叙事”与“文明叙事”,要兼顾对国家变迁、社会进步的积极记录;从普通人的日常中寻找叙事入口;使用影像的“世界语言”构建情感连接与文化共鸣。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这句话始终萦绕在我心中。我不断思考:作为一名青年文艺工作者,如何在国家发展与时代浪潮中,找到自我的位置。纪录片创作不是远观,而是“蹲下去”的艺术。我们走进草原、山林、海岛、工厂、社区,走入人群、历史、社会现场,与一群又一群普通人交谈、倾听、共情。他们有梦想、有痛苦、有局限,也有超越。这些故事,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最真实、最饱满的图景。

  回望十年,我用纪录影像与世界对话,用作品回应时代命题。从《追龙的扎西顿珠》到《山冈的火》,从《弯湾小青荷》到《遇见大运河》,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承载着对国家、民族与个体命运的凝视与思考。在这个伟大的新时代,我们迎来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机遇。文艺作品不仅要记录时代、表达人民情感,更要成为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中的桥梁与纽带。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作者系青年纪录片导演

  (作者:山佳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