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跟着微短剧遇见雪域的“美”与“情”

发稿时间:2025-08-26 13:16:00 来源: 央视网

  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大力支持下,由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自治区广播电视局指导、扶持,广电新视点和西藏未及文化、杭州漫季摩格影业出品,广电新视点独家发行的网络微短剧《去桃花盛开的地方》,8月16日登陆芒果TV、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红果短剧等5家网络视频平台和东方卫视、江苏卫视、湖南卫视、广东卫视、西藏卫视和澜湄国际卫视等10家卫视频道。该剧同日登陆网络视听平台和省级卫视的大小屏跨屏联播,迅速引发观剧热潮。

  《去桃花盛开的地方》以12集×10分钟的精巧体量,将林芝的雪山桃花作为叙事锚点,用群像戏的细腻笔触编织出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的双重变奏,不仅实现了微短剧在主流价值表达上的突破,更构建了地域文化与现实主义创作的新型对话关系,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礼剧目中一抹亮眼的“桃花彩虹”。

  1 桃花镜像下的现实书写:

  新时代新西藏的“四件大事”与青年使命

  该剧主题立意深远,聚焦新时代西藏的“四件大事”与青年使命,剧集并未停留在风光展示与情感纠葛表层,而是深入触及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通过民宿经营、文旅推广、乡村建设等情节,展现了西藏在脱贫攻坚、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实践成果。索朗为代表的藏族青年不再是被“他者化”的观察对象,而是主动参与家乡建设的现代主体。该剧以援藏干部后代丁念姑娘进藏寻根为引,在桃花源民宿打工期间,与索朗等几位年轻人依托林芝桃花发展文旅,用直播和IP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旅游,丁念解开了自己身世之谜,养父爸爸是援藏医生,在一场泥石流中,救出了婴儿的她并抚养成人,通过两代人和林芝的故事,展现了新西藏变化,呈现爱、治愈与成长历程。丁念作为援藏干部后代,其身份转换与情感归属,也象征着两代人对西藏建设的接力与传承。该剧以小见大,将西藏发展与青春励志相融,画面如林芝桃花般绚烂,生动展现各民族团结,充满温情与力量。

  2 地域符号的叙事功能:

  从景观展示到文化解码

  《去桃花盛开的地方》不落窠臼,以"反套路"姿态完成了美学突围。导演杨扬在创作手记中明确提出"要打破大家对微短剧强情节必狗血的刻板印象",这种创作自觉转化为叙事实践中对"日常诗意"的坚守。

  剧中"桃渊明居"民宿作为核心场景,聚集了追寻身世的丁念、坚守家乡的索朗、创业追梦的孙芊芊等多元角色。他们的互动没有依赖戏剧化冲突,而是在手绘菜单、桃花酥直播、肖像画创作等生活细节中自然展开。这种"去戏剧化"的叙事策略,恰恰契合了现实主义创作"从普通人的真实情感中捕捉流淌的诗意"的本质要求。正如导演所言,"这些普通人的真实棱角,在民宿日常中碰撞出的火花,恰恰是最真实的浪漫"。

  特别是以往西藏题材作品常陷入"风光片式"的符号堆砌,而该剧通过三重编码实现了地域文化的深度叙事。在自然符号层面,南迦巴瓦峰的冷峻、尼洋河的奔腾与桃花的柔美形成视觉张力,构成人物命运的隐性镜像——丁念的身世如"雪山下的桃花"般朦胧却充满生命力,索朗的坚守恰似"落满云的山坡"般沉稳厚重。

  在文化符号层面,工布响箭、藏装骑马等民俗元素不再是孤立的奇观展示,而是成为推动情节的叙事动力。索朗教丁念射箭的亲密互动,既展现了藏族文化的传承,又暗合两人情感升温的心理轨迹;老村长脱口而出的"次央"(丁念母亲的名字),则将地方性知识转化为解开身世之谜的关键线索。这种处理使地域文化从"背景板"升格为"叙事主体"。

  更具突破性的是对"新西藏符号"的呈现。导演特意选择从拉萨乘高铁前往林芝的体验,将"复兴号"驶进雪域高原的画面转化为叙事意象——车厢中"亲切淳朴的藏族同胞"与窗外现代化建设图景并置,既呼应了习近平总书记"把'桃花村'品牌擦得更亮"的嘱托,又通过张浩然等村干部的角色,展现了西藏"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实践成果。

  3 群像叙事的时代意义:

  个人成长与家国同构

  作为一部群像戏,剧集巧妙地将多元角色的命运丝线编织进时代经纬。丁念的寻根之旅不仅是个人的身份确认,更折射出两代援藏人的精神传承——母亲次央与父亲老丁的爱情故事,恰是"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的援藏精神的具象化;而丁念最终选择留藏创业,则完成了从"寻根"到"扎根"的代际接力。

  索朗这一角色的塑造打破了对藏族青年的刻板想象,他既有对家乡的深情坚守,又具备现代经营意识(如策划桃花节宣传),其"这辈子大概率不会离开林芝"的宣言,与张浩然的乡村振兴实践形成呼应,共同构成新时代西藏青年的精神图谱。萍姐等待泥石流失踪丈夫的坚守,孙芊芊追求厨师梦想的执着,则让群像叙事充满人性温度。

  这种个人叙事与时代叙事的同构,在"桃花酥直播"情节中达到高潮。当丁念与索朗的"CP营销"遭遇网络质疑时,索朗的全网表白不仅化解了危机,更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家乡的集体认同。正如剧中台词"我们的人生不止一个春天"所隐喻的,个人的成长与西藏的发展在时间维度上形成了永恒的对话。

  值得注意的是,剧集对"慢节奏"的坚持与西藏地域特质形成奇妙共振。林芝漫山遍野的野生桃树"恣意与茁壮"的生长状态,被转化为叙事节奏的美学隐喻——当丁念在雪山下的桃花林中探寻身世时,镜头并未急于揭晓答案,而是让人物的迷茫与桃花的绽放形成互文,这种将自然时序融入叙事节奏的处理,使现实主义创作摆脱了刻意说教的桎梏。

  4 演员表演真实感与地域特色的融合,

  匠心精良制作,好评如潮,引发追剧热

  朱娅饰演的丁念兼具叛逆与脆弱,兰卡腾杰饰演的索朗淳朴而坚定,二人之间的情感发展自然流畅,毫无工业糖精的痕迹。藏族演员的参与不仅提升了剧集的真实性,也在表演层面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的回归。配角的塑造同样出色:邱嘉棋饰演的孙芊芊、王瀚邦饰演的老丁、代文君饰演的萍姐等,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真实、充满烟火气的“桃渊明居”小社会。

  当前,微短剧已成为最具活力的视听艺术形式之一,从“流量高地”走向“价值高地”的精品化策略逐渐结出硕果。作为一部西藏题材的当代现实题材网络微短剧,《去桃花盛开的地方》抒写新时代新西藏的动人篇章,赢得了不俗的口碑认可,截至8月19日,《去桃花盛开的地方》全网曝光2.1亿人次。微博、抖音、快手相关话题阅读、播放301.2万次。在视频平台,芒果TV播放突破1亿次;腾讯视频热度10814,评分9.9;爱奇艺青春剧榜位列第9名;优酷短剧热度榜TOP11。在电视大屏端,该剧正在热播。据悉,广东卫视播出该剧的前3集在省级综合卫视中收视率位居前列。

  《去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成功,在于其找到了主流价值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平衡点。它以"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的创新模式,让西藏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通过碎片化传播触达更广泛受众;又以现实主义的笔触,将"建设繁荣稳固的祖国边疆"的宏大主题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人物故事。

  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这部剧以其温暖现实主义风格,完成了一次对西藏现代化进程的深情告白。正如剧中台词所言:“我们的人生不止一个春天。”这部剧也让我们看到:微短剧的春天,正在到来。

  (文/王永利)

责任编辑:靖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