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队》:以小人物视角讲述绝境中信仰力量
发稿时间:2025-08-27 13:01: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8月25日,热血归途群像剧《归队》在央视八套和腾讯视频同步开播。这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而创作的剧集,打破常规抗战剧的叙事框架,以小人物视角,描摹一群被打散的抗联战士如何在极端环境中挣扎、求生、寻找彼此的过程。他们不是传统抗战剧中那种“天生英雄”,而是一群有血有肉、会饿、会怕、会犹豫、也会在绝境中爆发出惊人生命力的普通人。
打破英雄的符号化形象
在已播剧情中,《归队》虽仅铺开故事脉络,却已让六位核心角色立住脚跟。这些角色之所以鲜活,在于剧集用真实的生存困境与情感波动,打破了英雄的符号化形象。
作为队伍的灵魂人物,老山东(鲁长山)从登场便带着满身烟火气。他胡子拉碴、衣衫褴褛,在雪地抠粪球里的残粮充饥;当采参队内部因贪念爆发内讧,他冷静识破二宝子阴谋,却也因小哑巴掉包人参而陷入困境;作为排长,他像父亲一样照顾每个战士,却也面临着队伍走散、在山林里迷失的险境;发现兰花儿被土匪带走,他孤胆闯寨救人……几场戏下来,老山东的“接地气”恰恰让角色更可信——他有作战经验却无“超能力”,会为战友牺牲而痛心,也会在绝境中为生存绞尽脑汁。那句“活着,拼了命地活下去,活着就有希望”,道尽了艰难岁月里的韧性。
二班长汤德远则充满复杂性。他为掩护兰花儿自曝行踪,跳河逃生,与狼搏斗后侥幸存活,拖着奄奄一息的战友李二毛在森林中艰难前行;被抓进劳工营后,他表面隐忍,暗中与福庆密谋逃跑,甚至敏锐察觉日军更大阴谋。然而,当他默许李二毛用自己的刀自尽,当他与昔日兄弟肖铁林相遇后,肖以“照顾爹娘”为筹码拉拢他时,一个在道德与生存之间不断徘徊的普通人就这样呼之欲出。汤德远的犹豫与挣扎,让这个角色脱离了“非黑即白”的简单设定,他的命运走向也成为剧集的重要悬念。
卫生员兰花儿一角,温情与坚强并重,打破传统战争剧里女性为“附属品”的刻板定位。兰家村被烧后,她带着仇恨继续抗争,在战场上她反杀日军,被小白马救下后,她没有被动依附,而是主动用医疗技能帮助葱山寨,甚至后续她尝试说服土匪去抗日。兰花儿的身上,既有女性的温情与韧性,也有战士的果敢与担当。
此外,高云虎的“淘金场求生”,刻画出普通人在绝境中的智慧与情义。他与福庆被诱骗至淘金场后,为救发烧的福庆,果断挟持把头侄子逼迫对方找大夫。福庆则用直率与善良温暖着残酷的环境:在劳工营中,他看到朝鲜人被日军殴打,不顾自身安危上前阻拦;即便被惩罚关在桶内,依然保持乐观。年轻的田小贵则展现了成长中的少年气。在山林中与老山东同行,他会因饥饿抱怨,也会在老山神队伍遭遇危机时果断出手;当二宝子刺杀老山神、抢夺人参时,他毫不犹豫举枪将其击毙,眼神坚定、机智勇敢。
虽然剧集刚刚开播,但每个角色都已立住。“去英雄化”的叙事,反而让英雄变得更加可信、可感。
四条叙事线并行推进
《归队》开篇便以四条叙事线并行推进,打破了传统“前线作战”模式,让战争的残酷渗透到每个角落:老山东与田小贵在山林中求生,寻找联络点;兰花儿历经家破人亡,在逃亡中寻找战友并与匪帮结识;高云虎与福庆淘金场挣扎求生;汤德远孤身与自然、敌人周旋,并与福庆陷入日军劳工营困境。
四条线索看似独立,却因“归队”这一核心目标紧密相连,既增强了剧情的节奏感与悬念感,也拓宽了剧集的叙事维度——战争不再只是战场上的枪林弹雨,更是普通人生活里的每一次选择、每一口粮食、每一次生死别离。
连接这四条线索的,恰恰是“归队”的精神信仰。“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只要命根子在,咱们革命的火就不会灭”……剧中这些金句的背后,正是《归队》这部剧的精神内核。
“归队”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
几集剧情下来,“归队”已超越军事指令,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正如福庆生病时叮嘱高云虎的:“到牡丹江松林镇找到八棵松,把我的名字刻上去,这样我就是死了也算归队。”剧中,“八棵松”亦早已成为精神的坐标,身份的认同,灵魂的归宿。
跳出传统叙事框架,没有刻意渲染仇恨,没有夸大英雄主义,更没有沦为说教工具。《归队》讲述了一群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坚持与选择。它让观众看到:英雄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逐渐成为的;信念不是口号,而是在饥饿、寒冷、孤独中一点点磨出来的。正如编剧高满堂所说:“我就想把这个故事聚焦在最普通的战士身上,他们是怎么想的,是怎么坚持下来的。”
这不仅仅是一部抗战剧,更是一部关于人如何面对绝境、如何坚守承诺、如何寻找归属感的信仰大剧——只要精神不散,人就永远不会真正走散。
文/本报记者王磊统筹/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