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经典话剧影像焕新再现 凝聚力量致敬民族历史

发稿时间:2025-09-01 10:25: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话剧《生死场》剧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话剧《生死场》剧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供图

  “在生的坚强与死的挣扎之间,我们何以成为人”是话剧《生死场》贯穿始终的诘问。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8月至9月,中国国家话剧院“CNT现场”高清展映季在全国40余家剧场陆续推出经典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时的高清影像修复版,以凝聚民族血性与抗争精神的作品向历史致敬。

  话剧《生死场》改编自作家萧红的同名小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编剧、导演,韩童生、倪大红、赵娟娟、任程伟、李琳、马书良、谢琳主演,自1999年首演以来,以其震撼的舞台力量、深刻的民族反思和先锋的美学探索,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生死场》以哈尔滨近郊某农村为背景,描写九一八事变前后当地村民和他们视为珍宝的土地的故事,以散文化的笔触描绘了东北农民在封建压迫与日军侵略下的生死挣扎。相较原著群像式的描写,话剧《生死场》集中改编和重构了几组核心人物关系,赋予了该剧更强烈的戏剧张力和思辨品格,如赵三、王婆与地主二爷的纠葛,金枝与成业的爱情,二里半的愚昧与觉醒。这些角色不仅是农民个体的代表,更是民族性格的缩影,他们在绝境中迸发出血性与反抗意志。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韩童生在剧中饰演赵三,他说:“1999年我参演了话剧《生死场》,正是这部作品坚定了我终生不离开舞台的信念。这部戏非常细致地刻画了中国北方农民的形象、精神以及日常生活,它告诉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站起来、为什么要与侵略者做斗争。”

  《生死场》的舞台美学极具开创性,既吸纳了西方现代戏剧的肢体表现,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戏曲的造型意识和写意精神。“形象魅力与姿态狂热”是当年田沁鑫在排练场上的要求。演员的肢体语言被要求精确还原20世纪30年代乡村版画中的人物造型,稚拙、凝练且饱含激烈情感,要极具爆发力和力量感。剧中,当北方农民面对日军屠刀,一个个从怀揣双手的佝偻蹲姿,到缓缓挺身站起,这标志着剧中人从麻木走向觉醒的时刻。1999年首演时,以韩童生、倪大红为代表的演员们的演技堪称炉火纯青,经得起摄影机近距离放大。在此次“CNT现场”高清放映的大银幕上,演员们的肢体动作以及脸部肌肉的抖动等微小的表演环节都清晰可见。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话剧《生死场》的回归恰逢其时,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前辈们曾怎样从血泊中站起。8月23日,《生死场》1999年高清修复版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小剧场结束放映后,热爱戏剧的观众王如意表示,全剧最后一场大家奋起抗日的场景让自己深受震撼。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副所长景俊美也观看了同一场次的放映。她说,自己做戏剧方面的研究很多年,但是很遗憾没有在现场看过话剧《生死场》,这次通过“CNT现场”高清放映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遗憾。“这部戏的人物表现非常精彩,比如像二里半这样的人物,倪大红的表演非常细腻鲜活,让观众看到的不再是倪大红,而是真正的二里半。虽然二里半这个人物很卑微,但是他有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渴望,同时也有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劣根性。他让我们觉得,即使最卑微的人,也能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应该怎么做。”景俊美表示,“这部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人物在聚光灯照耀下的转场,这是艺术手法的高妙呈现。”1999年首演时,《生死场》大胆突破文学叙事的束缚,采用多时空交织、蒙太奇式调度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使舞台呈现出如电影般流动的史诗感,也为后来“CNT现场”高清影像博采戏剧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的优长、在时空关系上更加自由地转换打下了基础。

  “今天再看《生死场》,我依然能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力和让人震撼的舞台力量。”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副教授骆育红曾于1999年看过话剧《生死场》在北京的首演,这次通过“CNT现场”,她观看了8月9日在杭州运河大剧院的《生死场》高清放映,她谈道:“虽然当时的舞台技术和现在没法相比,但是戏剧所迸发出来的对人性唤醒的生命力量,是任何现代舞台技术都不能替代的。这可能是经典剧目经由戏剧高清放映再传达的真正价值所在——看前辈艺术家如何呈现对经典剧作的解读,以及看当时的作品如何与今天这个时代连接。”骆育红认为,高清放映对于经典戏剧作品的再传播是一个特别好的形式,“对于很多观众来说,他们没有办法看到当年《生死场》的首演,即便今天有条件复排和再演,也会不一样。所以高清放映也是在弥补观众的遗憾和满足观众的期盼”。从某种意义上说,通过《生死场》“CNT现场”高清放映,观众不仅完成了一次对上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民奋起抗争历史时刻的回望,也完成了对上世纪末中国话剧样貌的回望。

  据了解,中国国家话剧院于2023年开始推出线上演播品牌“CNT现场”,借助AI辅助手段及前沿技术,对戏剧影像进行技术修复和高清放映,打破传统戏剧剧场空间限制,让优秀舞台佳作惠及更多观众。此次高清放映季除《生死场》外,另一部抗战题材文献话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也于7月至9月在全国多家剧场放映,对中华民族在浴血奋战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敬意。

  (作者:王钰)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