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2025年暑期档票房119.66亿 40岁+观众成观影主力

发稿时间:2025-09-02 13:29:00 来源: 新京报

  根据国家电影局统计,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为119.66亿元,观影人次为3.21亿,同比分别增长2.76%和12.75%,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76.21%。票房前5名影片分别为:《南京照相馆》28.9亿元,《浪浪山小妖怪》14.55亿元,《捕风追影》8.79亿元,《长安的荔枝》6.78亿元,《侏罗纪世界:重生》5.67亿元。

  今年暑期档总场次为3764.3万场,这是除了2024年之外,近10年同期最高的一次。平均票价37.2元,也是近4年暑期档同期最低的一次。最令人惊喜的是,今年暑期档电影整体质量优于往年,票房前10影片中,豆瓣评分在8分以上的有6部,分别是《南京照相馆》(8.7分)、《罗小黑战记2》(8.7分)、《F1:狂飙飞车》(8.7分)、《浪浪山小妖怪》(8.5分)、《捕风追影》(8.2分)、《戏台》(8分)。

  此外,还有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往年暑期档,20-24岁的年轻群体构成电影市场的消费主流,但今年暑期档,40岁以上年龄群体成为电影消费的中坚力量,电影市场的消费结构在悄悄发生变化。

  进口片和国产片分别主打暑期档上下半场

  今年暑期档电影,无论是在口碑还是票房上,都有点低开高走的趋势。

  暑期档前半场,国产片呈现出疲软态势,陈可辛执导的《酱园弄·悬案》,本来全明星阵容会成为电影的卖点,没想到上映之后却成为网友诟病的焦点,口碑崩塌,豆瓣开分5.9分,票房不及预期,只收获3.3亿票房;陈思诚监制的电影《恶意》,以一起坠楼案为线索,直指流量时代碎片化信息拼凑出的所谓“真相”,试图剖析网络暴力对个体的“恶意”,但这次作为“产品经理”的陈思诚,在票房上也失灵了,最终拿到2.2亿票房;饶晓志的《无名之辈:否极泰来》,作为7年前《无名之辈》这个IP的延续,却成为今年暑期档最没有存在感的国产片,上映后基本没有讨论,豆瓣5.7分,只收获4600万票房。

  相比之下,暑期档前半场的市场主要依靠进口片支撑,《碟中谍8》《新·驯龙高手》《F1:狂飙飞车》《侏罗纪世界:重生》《名侦探柯南:独眼的残像》等外片,虽然没有出现票房爆款,但凭借着扎实的品质,也收获了不少目标群众。《侏罗纪世界:重生》成为今年春节档之后,首部票房破5亿的影片。

  暑期档进入中场,大鹏执导的《长安的荔枝》、姜文执导的《你行!你上!》、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2》同天上映,市场才开始热闹起来。虽然《你行!你上!》口碑两极化,但在网上引起话题效应,让暑期档有了更多讨论热度。

  《戏台》豆瓣评分8分。

  直到一周之后,《南京照相馆》《戏台》上映,让暑期档开始后程发力,特别是《南京照相馆》首周末票房破4亿,并且票房一路逆跌,档期内票房达到28.9亿。

  进入到暑期档后半场,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和港产动作片《捕风追影》,凭借着超高口碑,将暑期档的热度延续了下来。前者刷新了国产二维动画电影票房纪录,成为2025年暑期档现象级作品,后者让观众重拾对成龙动作电影的信心。

  电影口碑与票房越来越趋于正比

  作为全年周期最长的电影档期,暑期档备受电影业界及全国观众瞩目。今年暑期档影片涵盖历史、悬疑、动作、喜剧、动画等多个类型,不仅满足观众多元化观影需求,在电影品质上也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成为近年电影整体质量最好的一次暑期档。

  新京报记者整理了近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前5名的豆瓣评分,分数超8分的有4部,其中3部都集中在2025年,分别是《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剩下1部是2023年暑期档动画《长安三万里》,豆瓣评分8.3分。新京报记者还统计了近5年暑期档票房前5名的豆瓣平均分,2025年以7.78分的分数稳居第一,用数据再次证明了今年暑期档整体过硬的电影口碑。

  《南京照相馆》豆瓣评分8.7,成为近5年暑期档口碑最高的影片。

  高口碑的电影,同时也取得了高票房,说明了当下电影观众在选择观影时越来越趋于理性与成熟,相较于明星云集、宣传噱头等外部因素,他们更看重电影品质,对内容有着更高要求。以往那些投机取巧,一心只想着赚快钱的电影,已经很难再赢得观众的信任,也更难再让观众从口袋里掏出真金白银,这也就倒逼创作者从内容出发,静下心来搞创作。当电影口碑和票房越来越趋于正比,这对于脚踏实地的创作者和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前景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40岁+观众群体成消费主力

  暑期档本来是以年轻观众作为主力消费群体的档期,但今年的暑期档,40岁以上观众群体成为一支重要观影力量。

  在猫眼专业版的购票用户画像中,电影《南京照相馆》40岁以上人群占比高达42.7%,20岁以下人群占比仅4.1%;电影《捕风追影》40岁以上人群占比最高为26.6%,20岁以下占比最低为8.5%;电影《长安的荔枝》40岁以上人群占比最高为41.2%,20岁以下占比最低仅为2.5%。电影《戏台》40岁以上人群占比更是高达52.4%,占全年龄层一半以上。

  如果说上面4部电影,因为历史、动作、古装的题材类型所限,受众年龄会有些偏大,那么拿以年轻观众为受众目标的动画电影举例会更客观些。

  在猫眼专业版的购票用户画像中,《浪浪山小妖怪》年龄占比最高的依然是40岁以上群体,高达31.7%,其次是35-39岁年龄群体,占比29.1%,20岁以下群体占比仅为2.2%。《罗小黑战记2》年龄占比最高的也是40岁以上群体,占比31.4%,20岁以下群体占比最低,为6.8%。

  《浪浪山小妖怪》以治愈的风格出圈。

  “40岁以上群体成为电影消费主力”这种有点反常的现象,其实从今年春节档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就开始了。在猫眼专业版的购票用户画像中,《哪吒之魔童闹海》年龄占比最高的是40岁以上群体,高达24%,20岁以下群体占比仅9.1%。只不过,这种现象在今年暑期档开始集中爆发。

  往年暑期档,2022-2024年票房冠军《独行月球》《孤注一掷》《抓娃娃》,猫眼用户画像占比最高的都是20-24岁这一年龄群体,占比分别为28.1%、31%和21.9%,40岁以上群体占比分别为10.2%、9.2%和18.8%。

  根据猫眼统计数据,近5年暑期档购票观众的平均年龄的确呈现增长趋势,2021年购票观众平均年龄为27.7岁,2025年这一数字就变成了32.5岁。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2021-2025年暑期档购票观众平均年龄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电影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在下降,短剧、游戏、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娱乐方式,都在分流一部分观众,对电影市场造成冲击。电影以往带给观众的那种绵长厚重的体验,如今被短平快的刺激所取代。在当下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冲击下,观众的深度沉浸能力在逐渐退化。观众变得没有耐心,这对电影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观众按在座椅上两个小时始终保持注意力,电影创作者需要与观众共同成长。电影不再是娱乐消费的首选,把观众重新拉回影院,是电影行业不断努力解决的难题。

  新京报记者 滕朝

责任编辑:滕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