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纪录片《英雄无名》:隐蔽战线的影像书写

发稿时间:2025-09-10 13:43: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系列纪录片《英雄无名》海报

  系列纪录片《英雄无名》海报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中,除了常被关注的正面战场外,还有一条不见硝烟的隐蔽战线,通过情报活动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与国家安全部国安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的系列纪录片《英雄无名》于8月28日起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该片共六集,每集25分钟,旨在勾勒抗战时期隐蔽战线的英雄群像,引领观众走近那段鲜为人知却充满激情的历史。

  创意群像叙事,还原历史温度

  与大众熟知的抗战叙事相比,《英雄无名》将叙事重心置于隐蔽战线,聚焦那些表面上“掩人耳目”的行动与人物,从而开辟出一个相对新颖的叙事场域。该片通过呈现隐蔽战线的故事细节与人物命运,唤起观众的探秘兴趣,进而增强作品的可看性与感染力。

  在叙事结构上,该片并不拘泥于宏大史诗式的线性叙述,而采用单元化的类型叙事手法。每集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以不同人物的个体故事串联整体叙事。与此同时,宏观叙事仍以时间为主线,集与集之间保持清晰而流畅的衔接,使各集既能独立成章,又在整体层面汇聚为完整的精神谱系。这样的编排既便于观众在有限篇幅内把握复杂的历史脉络与人物关系,也保留了对个体人物的情感代入空间。

  全系列共六集,分别为《箭镞无声》《盟国尖兵》《于无声处》《决胜之眼》《暗潮汹涌》《宝塔山下》,覆盖西安事变、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共七大召开等若干关键历史节点。这种叙事既保证了整体框架的系统性,也使每一集形成相对独立的情感共鸣点。事件之间的关联主要通过人物关系得以外化,并由其语言与行动呈现。例如,第二集《盟国尖兵》通过阎宝航、中西功、袁庚等人物的传奇经历,以小见大地呈现苏德战争与太平洋战争背景下情报工作的艰巨与紧迫,进而衬托出无名英雄跨越国界的奉献精神与非凡胆识。

  在叙事方式上,纪录片综合运用历史影像、档案资料、场景再现、实地拍摄与口述史等,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沉浸式述史场域。以第三集《于无声处》为例,片中选用战时电影《十字街头》中赵丹演唱《春天里》的片段作为情境化证据,歌词“为了吃来为了穿,昼夜都要忙”揭示了战时民生的困顿,并为词作者关露投身革命事业的抉择提供了情境说明。与此同时,通过对汪伪特工总部“76号”旧址的过去与现在并置,作品强化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呼应,增强了叙事的历史厚度与现场感。

  值得关注的是,主创团队在声音叙事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再现设计。不同于统一旁白的叙述策略,该片依据回忆录及大量一手资料,为多达27位历史人物进行声音再现,使每一位被叙述者在声线与语调上具备明显的个体识别特征。这种声画配合不仅丰富了群像结构,也有助于呈现抗战洪流中那些无名功勋群体的真实心声。

  技术赋能艺术,拓宽真实美学

  该片以棚拍影像、历史影像与人工智能影像为主要视觉语言,共同构建其呈现体系。其中,人工智能在影像重构与补写历史影像空白方面的应用尤为突出。制作团队在尊重史料与影像证据的前提下,依据人物照片等历史素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再现早期或特殊时期难以取得的影像片段。此类策略在补写历史影像空白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观众对历史语境的认知与理解。

  以第五集《暗潮汹涌》为例,该集讲述速记员沈安娜在国民党机关潜伏并截取重要情报的经历。片尾,制作团队将沈安娜与丈夫华明之的黑白合照以人工智能技术转化为彩色动图,影像基调由肃穆转向生活化的温度。画面中二人言笑晏晏的瞬间,与其战时做好随时牺牲的准备形成强烈反差。

  相较于棚拍再现,人工智能影像为叙事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间与表现可能。在应用实践中,人工智能不仅延续并尊重经证实的历史事实,而且通过对人物运动、面部表情与细节的建模,减少了传统情景再现中常见的僵硬感。人工智能影像在真实与想象之间营造出的视觉场域,既保留历史的仪式感,又增强当下观众的感知强度与情感投入。与早期技术相比,本片中人工智能在人物动作捕捉、表情细节及质感渲染方面更趋自然与细腻,从而提升了影像的可信性与代入感。以第一集《箭镞无声》为例,片中再现1936年冬日共产党人赴见张学良的情节,画面呈现银装素裹的黄土塬,马匹的步伐、车马的摇晃、帽檐与衣襟上黏附的雪花皆处理得细致入微,生动传达了路途的艰辛。

  在拍摄现场构建上,该片坚持简约的叙事原则,以历史影像与回忆录/口述文字并置为主要叙述策略,摒弃过度戏剧化的再现以免喧宾夺主,确保叙述重心回归史实与叙事本身。真实影像被定位为纪录片的根基性证据,既提供直接的史料支持,又以其天然的时空真实感促使观众产生跨时空的对照体验。历史影像的斑驳质感、现代影像的清晰呈现以及人工智能影像带来的动态叠加,共同构成了该片的虚实交替与跨时空的审美张力。

  深入挖掘史料,构筑“记忆之场”

  作为聚焦隐蔽战线的纪录片,史料的充分性与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成片品质。主创团队在开拍前系统梳理了抗战时期中共隐蔽战线的大量档案、电报与信件,深入挖掘当事人的自传与回忆录,并对多位英雄后人进行专访,以短视频形式保存了珍贵的口述史料。上述素材被有机融入片中,不仅显著丰富了叙事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既有研究的不足。例如,对于在中共情报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日籍同志中西功,其自传此前在国内尚无中译本。为此,制作团队特邀研究专家对该自传进行翻译与解读,为影像叙事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文本依据。

  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概念强调记忆的功能性,即记忆需要不断被唤起,才能转化为认同的基石。对于抗战这一核心集体记忆而言,影像不仅承担记录功能,更具有唤醒作用。该纪录片通过差异化的个体回溯,将分散的个人记忆逐步拼接成整体性的历史场域,使个体回忆在反复呈现中上升为集体记忆,并最终转化为共同的精神资源。

  由此可见,《英雄无名》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再现,更是对历史认知的深化。该片以故事化叙事引导观众体会隐蔽战线的独特价值,阐释无名英雄在获取情报、肃特锄奸等秘密斗争中,如何以人格力量与理想信念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通过将宏大叙事具体化并还原个体经历,该片使谍战话题超越虚构化的表层叙述,回归历史的深度与厚度。因此,本片在影像层面构筑了一个真正的“记忆之场”:它既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民族情感的触发器,更是激发当下反思的重要契机。观众在观看过程中,既能触及历史的真实纹理,也能感受集体记忆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英雄无名》以独特的群像式叙事、技术赋能的影像语言与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石,通过影像化再现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有力推动了集体记忆的重构。那些曾经被忽视的人物如今转化为鲜活的记忆,不仅拓展了观众对抗战历史的认知维度,也在纪念他们的当下提醒我们,民族独立与自由来之不易。历史有声,英雄虽无名,却终将被时代铭记。

  作者张陆园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赵欣然系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助理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