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 气象万千
发稿时间:2025-09-15 08:39:00 来源: 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9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金熊猫奖活动在四川成都举办。走进现场,听中外嘉宾共话如何以光影讲述文明故事、促进交流互鉴;看优秀影视作品如何用真挚情感打动人心、展现艺术之美;思考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边界、长剧集如何应对微短剧热潮……透过“金熊猫”,可以看见文明的多姿多彩,感受光影的气象万千。
9月12日至13日,第二届金熊猫奖活动在四川成都举办。本届金熊猫奖以“光影之约 遇见美好”为主题,设立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四大单元,共有来自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343部作品参评,最终角逐出27个奖项。
本届金熊猫奖活动期间,举办了金熊猫盛典、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金熊猫之夜等活动,铺展出各国优秀影视作品的长卷,拓展影视行业交流、发展的平台,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
光影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光影流转,记录岁月的故事、生活的变迁。在全球视野中,影视作品承担着文明交流互鉴的功能,为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人们加深理解搭起桥梁,推动多元文明美美与共。
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上,文明交流对话成为嘉宾关注的焦点。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政说:“当下,中国的艺术家不仅观照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也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巴基斯坦总统扎尔达里认为,通过艺术这一世界通用语言,金熊猫奖及国际文化论坛架起了连通不同国家与文化的桥梁。
处于变革的时代,不同文明需要尊重差异、寻求共识。“在雅典,苏格拉底劝同胞通过对话追求真理;在中国,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希腊前总理帕潘德里欧说,对话、共情与相互尊重是和平与合作的基石,这在今天的世界尤为重要。
“艺术能够为文明对话开启新的窗口,传播和平与创新的价值。”埃及文化部部长艾哈迈德·福阿德·汉诺说,中国与埃及既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保持自身文化特质,又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
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如何跨越地域、文化等差异,更好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瑞士导演文森特·佩雷斯认为,尽管世界各地的语言和习俗有所不同,但电影拥有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力量。
中国作家刘震云的答案是:“看一部这个民族的电影,读一本他们的文学书。因为文学和电影能让人立刻‘钻’进对方的生活,知道他们怎么吃饭、怎么谈恋爱、怎么过日子。”在刘震云看来,交流是“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的关键。去年,他的作品《一日三秋》被智利导演卡罗琳娜改编成话剧,上演后一票难求。“这就是交流的力量。”刘震云说。
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说,文化遗产也能打开人类走向未来的想象空间,“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一个国家,也属于全人类。”
情感相通,艺术之美直抵人心
影视作品连接古今、沟通世界,也辉映着人类文明的历程与世界文化的璀璨星空。本届金熊猫奖评选以传承、互鉴、创新为原则,不设藩篱、不论地域,以作品说话,甄选反映人类共同情感的优秀作品。“我们相信艺术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穿透偏见的高墙,直抵人心的深处!”评委会主席陈凯歌说。
金熊猫盛典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作品凭借艺术魅力打动评委,与观众共情共鸣。
将传统神话与现代光影技术、思维方式相结合,《哪吒之魔童闹海》摘获动画片单元最佳动画片奖。“动画片有天然的国际传播优势,可以用动作传达所思所想。”评委会动画片单元评委速达说,中国动画要找到更多“人类共同关切”的情感内核,用角色故事打动观众。
纪录片单元最佳导演奖获得者高松,以作品《故乡几万里》讲述了100多年前一群外国人在中国四川以医学治病救人、用教育播种科学的故事,引发共鸣。“当我们谈论纪录片时,我们谈论的是关乎每个人生活的故事。”评委会纪录片单元主席帕特里克·霍尔说。
电影单元中,已故导演万玛才旦凭借遗作《雪豹》获得最佳导演奖。该片讲述了一个人和动物如何相处的故事。“《雪豹》这部影片凝结了父亲一生的经历、思考和感悟,传递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爱的力量。”万玛才旦之子、青年电影导演久美成列说。
在本届金熊猫奖征集到的作品中,国外作品占比73.2%,近半数评委来自海外。意大利影片《还有明天》摘获电影单元最佳影片奖,该片讲述了在二战后的意大利,底层女性迪莉娅的人生故事。“真正打动人心的电影往往具备鲜明的区域特色和文化身份,能够精准捕捉并呈现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独特的美与真实。”评委会电影单元评委芦苇说。
电视剧单元里,《山花烂漫时》讲述了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将青春奉献给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动人故事,荣获最佳剧集奖和最佳编剧奖。扎根土地的故事,收获最真挚的共情。评委会电视剧单元评委乔西·黛认为,来自各国的人们为同样的故事感动,一定能催生更多精彩合作。
共话挑战,探讨技术边界何在
本届金熊猫奖发挥平台作用,服务行业发展,云集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影视创作力量。在2025金熊猫国际文化论坛的4场平行论坛上,众多国内外导演、演员、编剧和文化从业者汇聚一堂,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短剧发展等热点话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影视创作,也催生“技术边界何在”的思想争鸣。在“数智赋能:科技创新驱动文化新质生产力”论坛上,电影场景设计师马可·登蒂奇认为,人工智能可以生成场景,但创作主动权必须掌握在艺术家手中,由艺术家来思考和决定。
“少用一点人工智能,回归思想表达的本质,可能更接近我们想要的效果。”结合制作“宇宙闪烁”剧情画面的经历,电视剧《三体》导演杨磊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要有边界,善于留白,“这也是发挥想象力的空间。”
在“场景焕新:文化消费新趋势与新机遇”和“生态重塑:影视产业的发展与挑战”论坛上,从业者热议影视行业如何应对微短剧热潮。
电影能否像微短剧一样,满足观众对情绪价值的需求?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说,观众十分看重情绪价值,电影人不能保守,要用开放的心态研究消费场景的变化,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微短剧的表演方式给长剧演员带来了新的挑战。”演员唐嫣说,演员要根据时代需求,在实践中寻找更合适的表达方式,为观众提供更多选择。
技术是光影解码的基础。在“光影解码:文化传承的全球视野与本土表达”论坛上,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说,现代信息技术正让考古学从象牙塔走向大众。他呼吁加强考古学者与影视工作者的合作,让严谨的学术研究通过光影语言的讲述实现国际传播。
合作是促进影视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金熊猫奖期间,《金熊猫全球影像合作计划》同期发布,围绕版权保护和知名影视节协作等方向探索更多合作可能。金熊猫首届剧本创投活动则以剧本为纽带搭建平台,挖掘新生代编剧人才和创作素材,《向云端》等10部作品获奖,为行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