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曲靠什么圈粉年轻人
发稿时间:2025-09-15 08:4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中国园林博物馆的叠石流水间,一张古琴静置于案,几盏清茶旁,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李芊芊正专注聆听古曲。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曲千年》的节目录制现场,作为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推荐的“校园古曲体验官”,她正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广陵散》的旋律。
“以前在历史课上听过《广陵散》的名字,只知道和嵇康有关,却没亲耳听过曲子。”录制间隙,李芊芊说,“刚才古琴家张子盛弹到高潮部分,我后背有点发麻,好像能想象到嵇康临刑前弹琴的样子——不是悲伤,是那种慷慨以歌的感觉。”
古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十面埋伏》《高山流水》《广陵散》《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等作品流传至今,每首古曲背后所蕴含的故事博大深邃,引人入胜。它们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观念,今天人们所说的“中国式爱情”“中国式友情”“中国式勇气”等都能在古曲中找到源头。
录制当天,李芊芊特意穿了一件浅青色中式罩衫,袖口绣着细小竹纹,“来之前纠结穿什么,怕太随意不尊重,又怕太正式拘谨。后来想,古曲里讲的也是普通人的情绪,就穿得舒服又带点中式元素。”
《一曲千年》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制作,为破解古曲与当代青年的距离感,节目组联合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发起系列活动,通过节目录制、线上征集、校园互动等形式,让承载千年文脉的古曲走进青年大学生群体。
园林听曲:让古曲“活”在当下
《一曲千年》节目组将录制场地选在中国园林博物馆,核心是为打破古曲“高冷”标签。“古曲诞生时,古人生活场景与自然相融,园林里的流水、风声、竹影,都是古曲的‘天然伴奏’。”节目主创团队表示,每期节目都会邀请三类嘉宾:知名古琴家负责演奏与技艺解读,跨界艺人以吟唱、舞蹈等形式演绎古曲意境,音乐史学者梳理背后的历史脉络,再搭配一位“校园古曲体验官”,以青年视角交流感受。
在《广陵散》专场,古琴家张子盛的演奏勾勒出“戈矛纵横”的侠气,音乐剧演员高杨则以歌声还原嵇康临刑奏琴的悲壮——这位魏晋名士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曲终叹“《广陵散》于今绝矣”,这段故事通过音画结合,让在场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式勇气”的源头。而在古曲《离骚》的呈现中,古琴家徐君跃以弦音传递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孤傲。
故宫特邀专家杨致俭参与古曲《酒狂》录制时,不仅带来一把复刻的唐代古琴,还细致讲解阮籍的生平:“阮籍‘醉卧竹林’不是真的爱酒,是借酒避世,不想卷入当时的纷争。”他演奏的《酒狂》狂放恣意,“这首曲子表面是‘狂’,其实是‘藏’,手指按弦要轻,但发力要稳,就像阮籍心里有想法却不直说。”暨南大学学生廖孔港作为该期体验官,听完演奏后直言:“今天听《酒狂》,中间的留白里能听到风吹竹叶的声音,心里的焦虑好像被吹走一半。”
廖孔港提到,自己平时面临不少压力,此前情绪低落时总循环听慢节奏的流行歌,但听到《酒狂》,突然觉得古人也有压力。“他们用弹琴排解,我们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当放下手机,静下心来,闭上眼睛聆听那些古老的旋律,它们不像大多数现代流行音乐那样急迫,而是缓缓流淌,像一股清泉,慢慢地净化心灵。”
当古琴家林晨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流淌出乱世乡愁,音乐人龚琳娜以声入情,演绎“母子长恨”的悲戚。南京大学学生李鑫荣作为校园古曲体验官,脑海中浮现出蔡文姬的故事——乱世中被掳至匈奴,十二年后归汉,却要与孩子分离。“以前在课本里读这段,只觉得是悲剧,但听《胡笳十八拍》,发现里面不只是悲伤,还有坚强。”
搭建古曲与青年的桥梁
为让“年轻观众”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群体,《一曲千年》节目组联合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发起“青年眼中的古曲”主题征集,鼓励大学生用视频、图文分享与古曲的故事。与此同时,“青年大学生古曲文化认知”问卷调查,进一步摸清了青年群体对古曲的认知现状。
中国青年报 中青校媒面向大学生回收1082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87.06%的受访学生曾听过中国古曲,其中32.1%通过动漫、游戏等潮流文化接触;在传播期待上,超七成受访学生希望古曲与流行音乐融合、融入沉浸式文旅体验,同时期待更多广播电视节目推广古曲。
线下环节的“校园古曲体验官”机制,让青年从“受众”变为“参与者”。每期《一曲千年》由中青校媒推荐一名在校大学生担任体验官,与主持人、嘉宾面对面交流。李鑫荣在录制中提到:“以前觉得古曲离我们很远,但今天发现,它讲的情绪和我们现在的困惑是相通的。”这种“共鸣感”,也成为节目吸引青年观众的关键。
让古曲走进更多青春场景
今年6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共同发起的“千年古曲对话青春校园”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举办,吸引了中外学生的热情参与,首都师范大学学生杨渊凯便是其中之一。
活动现场,古琴家杨致俭演奏了《秋风辞》《高山流水》《酒狂》等曲目,边弹边讲解曲子与古人生活的关联:“《秋风辞》讲相思,《高山流水》说知音,这些情感古今相通。”演奏间隙,他还展示古琴的构造,讲解不同指法对应的音色变化。来自首师大国际文化学院的越南留学生明媖听完后表示:“古曲的声音很温柔,传递出中国古代文人的气质和思想,未来我也想尝试一下古琴。”
杨渊凯用手机记录下不少古琴演奏片段。“平时听流行音乐多,第一次在现场听古琴,感觉整个人内心的节奏慢下来了。”他提到,现场没有过多的灯光特效,只有琴音和讲解,“这种‘安静’反而让人能集中注意力,听到琴音里的细节。”
《一曲千年》节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场校园活动是古曲“走进青年”的缩影。从园林里的节目录制,到校园中的沉浸式体验,《一曲千年》联动中国青年报社、中青校媒的系列活动,始终围绕“青年视角”展开——不刻意强调“传统文化”的厚重感,而是从情感共鸣、生活场景切入,让古曲成为青年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内容。正如音乐人龚琳娜在节目中所说:“中国音乐的美,不是扑面而来,是让你回家后,还有音乐在耳边回响,留有余韵。”
截至目前,《一曲千年》通过节目录制、线上征集、校园互动等形式,让不少青年学生接触到古曲文化,让千年琴音与青春对话——当青年在《广陵散》中读懂勇气,在《酒狂》中找到情绪出口,在《胡笳十八拍》中感受韧性,古曲便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成为融入青春生活的“文化伙伴”。
古曲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找到与当代人的连接点。当古曲走进园林场景、青春校园,当青年成为传播的参与者,千年文脉便能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属于青春的活力。《一曲千年》节目相关负责人表示,古曲之所以值得当代人聆听,正因它超越了具体时代,直指人类永恒的话题——如何在现实世界里保持自我。“我们可以像古人一样,在琴声中,在各种艺术、文化里,找寻自己的‘精神竹林’。”
李东明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军利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9月1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