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纪录片《正义的审判》:见证没有硝烟的“战后之战”

发稿时间:2025-09-24 07:18:00 来源: 文汇报

  韩飞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惨烈抗争,付出高昂代价,终于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彻底胜利。在漫长的14年战争中,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的身心毒害罄竹难书。因此,战后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清算战争罪行,追究责任,以警后人。

  战后,同盟国开展了对日本战犯的系列审判。围绕这一题材,国内制作团队创作过《东京审判》《亚太战争审判》《正义之剑——战后中国对日战犯审判档案揭秘》等纪录片,真实还原了二战后同盟国以法理精神惩治日本战犯的历史。

  近期播出的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则以纪实视听为语言,继续对战后审判真相进行深挖和传播。

  持续深挖:纪录片与学术成果“一源多用”

  东京审判对日本主要战犯的庄严判决功不可没,但也存在缺憾和不足。作为同盟国的一员,中国在法律框架下,对东京审判中未涉及的日军罪行进行追责。

  《正义的审判》此次聚焦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自1945年至1956年间,中国针对日本战犯暴行的12个法庭审判。以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Barak Kushner(顾若鹏)的视角,结合最新研究发现、珍贵档案资料披露、事件亲历者以及后人的抢救性采访、海内外专家学者分析等方式,揭露战争罪恶,展现中国以法理精神惩治战犯的历史。

  战后审判题材以纪录片为媒介的深耕,形成了“纪实系列剧”,实现了对历史记忆的持续召唤,让世人牢记法西斯主义的罪行,让警钟长鸣,也有利于捍卫战后国际秩序,维护人类持久和平。其中,一些纪录片创作团队与相关学术机构展开深度互动,相互赋能,围绕战后审判的最新历史发现和学术成果,联合打造以历史传播、成果普及为目的的跨媒介、多模态传播矩阵,除了纪录片,也推出了主题图书和音像出版物,举办线下展览等,通过成果的一源多用,体系运作,整合传播,立体化覆盖受众。

  此次与纪录片《正义的审判》一起推出的,就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发布的“战争审判文献数据库”,旨在让学术成果惠及全世界。共享这些资料,也是共同守护珍贵历史记忆,传递持久和平信念。这一系列实践也为“纪录片+学术传播”,以及“影视制作团队+高校智库”的合作模式创新提供了路径参考。

  正义叙事:正义何以必胜?

  《正义的审判》围绕战后审判的历史真相建构正义叙事,开展正义传播。其名称在片中具有三重意涵:

  阐明战后审判所代表的正义性。影片以审判为窗口,列举和呈现了侵华日军的多种罪行,一桩桩判决将日军的侵略、迫害和奴役行为公之于众;证人、证物、证言的多重举证,坐实了罪行;战犯们最终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甚至在法庭上痛哭流涕、深刻忏悔。而战争审判披露的历史真相,再次印证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一次反抗侵略、奴役和掠夺的正义之战。

  阐述审判过程的正义性。中国的对日战犯审判程序正当,有法可依,符合当时的国际法律原则。影片介绍了中国审判战犯继承自国际审判的法规实践,并通过具体案例为我们复盘了在战争结束多年、大量证据损毁、证人散落四方、众多日本战犯否认罪责的现实难题前,新中国如何获取有力证据、伸张正义的过程。战后审判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角力之战。

  揭示正义必胜的历史必然性。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值得注意的是,新中国对罪犯进行了教育改造,使之从内心认清自己犯下的罪孽,在忏悔中获得“重生”。而当历史的审判落下帷幕,上千名日本战犯重返故土后,许多人成了和平的使者。这也可以解读为是被正义力量所感召。

  国际表达:国际题材、共同价值与他者视角

  战后审判是中国首次使用国际法律武器,追究日军战争罪责的国际性尝试。向国际社会揭示这段历史记忆,讲好中国维护和平正义的故事,是本片的重要目标。

  反对战争、珍爱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战后中国对日本战犯的审判,是二战后同盟国以法理精神惩治战争罪犯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其本身是反映人类共同价值和共同意志的国际题材。

  影片展现了中国审判的国际担当。日军不仅针对中国国民犯下暴行,也将魔爪伸向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侨民。面对国际性案件,中国政府亦承担起国际责任,使审判充分体现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意志。

  在叙述策略上,影片引入顾若鹏这一他者视角。这位海外知名历史学家作为主持人,在片中发挥了多重角色作用:

  首先,历史疑问的发出者。从每集开篇,到具体叙事板块,顾若鹏都代表自己、也是代表观众发问,这形成了本片的“问题引领式”叙述策略。上集开始,顾若鹏率先提出疑问:中国的司法体系如何应对史无前例的国际审判?中国的法庭如何将诞生不久的国际刑法运用到法律实践之中?长达14年的战争,数不尽的罪状,中国如何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日本战犯绳之以法?而下集也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伸张正义、追求和平,以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总问题展开叙事。顾若鹏随即化身为观众好奇的“眼睛”,向历史寻找答案。

  其次,真相“寻访者”和线索“串联者”。战争历史错综复杂,国际审判专业门槛甚高,顾若鹏以一个个具体疑问将宏大议题切分为若干叙事板块,他作为主持人串联逻辑,构建叙事链。顾若鹏亲自出镜寻访,随同摄制团队辗转英国、日本和中国多地,寻找相关档案文献,串联多类型历史证据。许多背景信息由其补充,由其开启起承转合,保证了叙事的顺畅。

  最后,他者视角的国际见证者。顾若鹏的国际学者身份,给人以态度中立、客观性强的印象,可信度高;与西方语言和文化背景的相似性提升了叙述的亲近感;亲身参与、寻访拍摄的方式,现场感和真实感强烈。

  此外,影片还充分利用联合团队积累的海内外多方资源,采访目前在海内外该领域内的重量级专家学者,客观有据地揭露侵华日军的确切罪行,多视角立体展现中国以法理精神惩治战犯的真实经过,包括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等在镜头面前也对战争责任进行了承认和反思,这些都有力提升了本片的国际化叙事水准。

  战后的正义审判,是对战争罪行的认定,是对历史的正视和牢记,是维持战后和平的重要基石。今天,我们对这段历史持续深挖和回溯,并以纪录片为媒介进行大众化、国际化传播,正是要重申历史不可更改的定论,揭示得道多助、邪不胜正的历史真理,宣示人类捍卫永久和平的执着理想: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