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打造地域文化的“精准画像”
发稿时间:2025-10-10 11:12: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的豪迈奔放,新疆和田赛乃姆的热情洋溢,甘肃敦煌舞蹈的如梦似幻,厦门闽南童谣《天乌乌》的天籁童声……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四季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延续“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走进甘肃省、内蒙古兴安盟、新疆和田、福建厦门等地,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质,构建起“地域深耕、科技赋能、文化联结、生活落地”的非遗传播新范式,带领观众在一场场精彩的地域文化巡礼中,沉浸式感受中华非遗的魅力与活态传承。
从内容层面来看,节目精准选取地域文化样本,不仅形成了各自鲜明的叙事主线,更与国家发展深度呼应。这种“一地一主题”的精准叙事策略,使每个地域的非遗都成为阐释更大文化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中,“甘肃篇”展现了敦煌石粉彩绘、敦煌舞蹈、夜光杯雕、崆峒派武术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更将非遗技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连,如将夜光杯雕“水磨抛光法”的匠心巧思融入现代能源领域,每年减排35万吨的成效,让丝路文明在绿色发展中熠熠生辉;“兴安盟篇”通过燕青拳兼具南北风格的流派演变、创新设计的“马鞍形”马头琴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诠释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智慧;“新疆和田篇”让和田赛乃姆的即兴舞蹈、哈萨克族呼麦的自然之音、俄罗斯族踢踏舞的欢快节奏在同一舞台上进行精彩呈现,凸显多民族文化共生的和美图景;“厦门篇”通过闽南童谣《天乌乌》的两岸传唱、漆线雕技艺的传承发展、中秋博饼民俗的跨海流传,生动诠释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血脉联系,强化“两岸一家亲”的文化根基。
在传播方式与叙事策略上,节目通过构建沉浸式体验场景和深化情感联结,有效拉近了传统文化节目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让非遗从被观赏的“文物”变成了可感知的“生活”,有效增强了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效果。
在场景构建方面,节目打造了“可进入”的非遗空间。如在“厦门篇”的“屿见闽南”景区,观众可以体验“一站式看闽南非遗”,不仅能目睹漆线雕技艺与现代3D打印技术的融合创新,还能通过镜头体验珠绣从平面“绣”到立体“串”的工艺变革;在“兴安盟篇”中,那达慕大会的摔跤、射箭、赛马等传统体育项目让观众仿佛置身热血沸腾的草原盛会,感受到蒙古族男儿三艺的豪迈气概;此外,“甘肃篇”以惊艳的敦煌飞天舞蹈对壁画进行活态化展现、“新疆和田篇”中踢踏舞融合秀《天之骄子》将飞行员的日常工作与踢踏舞结合,都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非遗体验。
在情感联结层面,节目通过有血有肉的叙事,唤醒观众心中共通的文化记忆与情感认同。“厦门篇”中,当台湾艺人贾静雯听到熟悉的《天乌乌》旋律时,脱口而出“这是我们小时候都会唱的歌”,品尝地道闽南小吃时“这就是家乡味道”的情感共鸣,都成为连接两岸观众的情感纽带;“新疆和田篇”中,各民族嘉宾同台表演的场景,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民族关系的生动写照;“甘肃篇”中,一对“耄耋侠侣”醉心非遗传承事业的故事打动人心,他们以日日练功、开设武馆、收集剑谱的坚守,将崆峒武术发扬光大并使其走上国际舞台,展现“守得住”的执着和“传得下去”的温暖。这种“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叙事方式,通过具体而微的情感触点,让非遗保护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非遗里的中国》第四季的各篇章,犹如一幅幅精心绘制而成的地域文化“精准画像”。节目所展现的,不仅是非遗技艺本身的传承,更是这些技艺在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中获得新生命力的过程,让更多非遗故事成为文化自信的鲜活注脚。
(作者: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