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百年守护》续写“故宫文保人”的故事

发稿时间:2025-10-22 14:19:00 来源: 齐鲁晚报

  作者:刘宗智

  十年前,《我在故宫修文物》如一道温润的光,照亮了紫禁城深处那些与文物对话的守护者,他们坚定的身影,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十年转瞬,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百年,纪录片《百年守护》再度启程,续写“故宫文保人”与时光相守、为文明续脉的动人篇章。

  时间写下的故事

  百年来,故宫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不仅完成了从帝王宫苑到人民博物馆的转变,更实现了向世界级博物馆的重大跨越,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文化艺术交流的独特平台。《百年守护》从纪实视角,回溯百年来故宫博物院的历程,重点展示当下故宫博物院的学术研究、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工程、故宫考古、数字化保护等,带领观众共同认识,今天的故宫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院。

  《百年守护》首集《时间写下的故事》,延续了前作“以人为本”的叙事灵魂,聚焦于师徒之间技艺与情感的代际传递。从王有亮、吕团结到高飞、宋建祥,从徐建华到许腾,从王津到杨晓晨、普琼……这种跨越近十年的时间呼应,正体现了影像记录最珍贵的价值。在古老宫殿的注视下,一代代匠人前赴后继,将前人留下的瑰宝完好无损地交予未来。正如片中所言:“师父们终将老去,可总有徒弟正年轻。这是时间亲手写下的故事。”

  紧紧围绕“守护”主题

  作为故宫博物院成立百年的献礼之作,《百年守护》选择了极为丰富多元的切入点,将一个世纪以来故宫的守护历程浓缩于影像之中。

  在叙事上,它承继了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微观叙事传统,并进一步打破了“修复室”的物理边界。第一集以“师徒”为主线,串联起铜器、钟表、书画、木器等不同组别的传承故事。第二集则从园艺、古树、水系、排水、建筑监测等多个维度,呈现故宫整体生态的复杂性。镜头从文物修复室走向紫禁城的屋顶、地下、花园与水系,挖掘那些“看不见的故宫”。观众跟随牛锎用机器人探查地下暗沟,伴随王中金用智能传感器监测建筑结构,目睹贾慧果以瓢虫对抗蚜虫……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共同维系着故宫作为一个生命整体的呼吸与脉动。这种叙事不是碎片的堆砌,而是紧紧围绕“守护”这一主题,将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人物与事件串联在了一起。守护,不只在展柜之前,更在屋檐之上、地基之下、草木之间。

  在拍摄主角的选取上,《百年守护》不执着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把园艺师刘琳琳、工程师牛锎、文物医生王津、监测工程师王中金等这些平凡却不可或缺的当代守护者推向“台前”。他们是历史的接棒人,以今日之坚守,回应百年之问。纪录片通过他们的日常,完成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文明对话。从不为大众熟知的20世纪30年代上海、伦敦、南京的展览现场,到故宫文物南迁纪念展的开展,承载的是一代代守护者的倔强,也是一个民族文明不息的见证。

  故宫博物院的影像志

  《百年守护》在技术表达上同样向前一步:8K超高清、显微摄影、机器人探测、智能传感等前沿手段的运用,让观众更精准地“看见”故宫。当机器人首次进入地下暗沟,当三维影像刻录古树的每道纹理,当智能传感器传回建筑的“生命体征”,科技之眼让不可见变得可见,让模糊变得清晰,让瞬间成为永恒,也让记录变得更有价值。

  技术的深度介入,使故宫不再是静态的古迹陈列,而成为一个可感知、可交互、可持续研究的活态生命体。例如,1956年由冯公度先生家属捐献到故宫的“蔡公子壶”,壶内底铸有铭文7行29个字,记载着它当初的祭祀用途。当年受条件所限,它以一只厚重木箱为“家”,长眠六十载,如今在新技术、新材料帮助下,一只既安全又轻盈的囊匣“新家”得以建造;木器组的黄齐成为了修复好养心殿内檐牙子,采用3D扫描、3D打印等手段,花三个月在虚拟世界中完成修复,才在现实世界动手落刀。每一次影像的捕捉与数据的留存,都在为这座六百年的城积淀新的历史层。纪录片所记录的不仅是砖木结构的修缮过程,更是文明传承方式的迭代——从个体匠人的手口相传,转向科技赋能下的系统性守护。这种转变,让文化遗产的延续拥有了更可靠的技术支点。

  从2003年到2025年,针对故宫持续二十余年的影像记录,其本身也已构成一部珍贵的视觉档案。《百年守护》中运用motion control技术让昔日的朝臣、宫女与今日的游客“同框”,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创造了时空对话的可能。这些影像,建构起了一座由人物、技艺、自然、科技与情感筑成的精神殿堂,也成了故宫建院百年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刘宗智)

责任编辑:王目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