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娱乐

首页 >> 娱乐资讯 >> 正文

《刺杀小说家2》一场野心勃勃的东方奇幻冒险

发稿时间:2025-10-26 08:43: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明前茶

  “你,敢把我写死?”

  小说《弑神》的主人公赤发鬼(邓超饰),穿过现实与幻想世界之间的壁垒,来向小说作者路空文(董子健饰)怒吼,此时此刻,在特效镜头中,赤发鬼的150万根红色发丝像火焰一样直立起来,震撼性地诠释了何为“怒发冲冠”。

  时隔四年,颇受期待的《刺杀小说家2》带着突破类型的勃勃野心归来。影片开场是现代剧情:路空文的小说《弑神》被蝉(常远饰)剽窃,蝉意外地成为图书市场横空出世的黑马,暴得大名,而路空文作为原著作者,竟反被蝉的粉丝们网暴“抄袭”。路空文有口难辩,只能躲回小说中。

  而书中的那个世界,云中城五兄弟中的老二赤发,起了篡位的歹念,与结拜弟兄反目成仇,老大久天(张震饰)因对抗赤发,不幸被大反派老二吃掉,其他几个兄弟不得不仓促地逃离云中城。接着,赤发变身赤发鬼,统治云中城多年。而久天的儿子空文(董子健饰),成长为有主见的少年后,谋划为死难者复仇。没想到的是,赤发鬼穿越到现实世界,向小说家愤怒发问,由此得以苟活……

  三条情节线形成叙事闭环

  相比前作,《刺杀小说家2》在剧情上的“升级”在于它在逻辑充分自洽的基础上,铺陈了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构成了一个思辨感很强的叙事闭环。

  第一条情节线关于赤发鬼,他的贪欲和野心,助他登上高位,在他的生命中,没有一天不被猜忌与戒心包裹,他对小说家路空文的悲愤质问,是一个被创造的角色对既定结局的反诘。

  第二条情节线是路空文所面临的挑战——“你要走一条怎样的路,你到底要成为怎样的小说家?”在目睹蝉的名利双收后,他动摇了,为获得图书市场的肯定,他选择和剽窃者合写《弑神2》。这种丧失尊严的行为,让朋友们纷纷远离了他。从这一点来说,书中的赤发鬼,正是作家本人欲望与心魔的具象化,只有战胜赤发鬼,他才能找回创作的初心。

  第三条情节线在书里的云中城中,少年空文为了找到逆转局势的神,选择与复活的赤发鬼合作,这一鲁莽的选择,接连不断地葬送了己方战友。

  三条自我拯救之路互相破局

  《刺杀小说家2》的奇幻性在于,电影直接打破了现实与小说的界线,让两边的剧情互为牵制,两边人物的心态互为映射,主创运用了量子物理中“虫洞”和“时空隧道”的概念,成就了电影恢弘又繁复、瑰丽又出人意料的架构。

  路空文所在的重庆是一个世界;空文所在的云中城是另一个世界;当空文和小橘子(王圣迪饰)遭遇败局,被赤发鬼吞吃后,他们又来到了第三个世界——赤发鬼身上的异空间。在这里,空文见到了多年前就被赤发鬼吃了的父亲久天。这一父子相逢的情节,与《木偶奇遇记》中,匹诺曹在鲸鱼的肚子里见到久别重逢的父亲杰佩托有异曲同工之妙。影片进入高潮部分,在小说家路空文跳脱思维的帮助下,困在赤发鬼体内的众人,得以突破障碍,回到了云中城,各展绝技与赤发鬼决战。空文的抗争在这一阶段达到顶点,他代表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原始生命力,他想要杀的,正是那决定众生命运的刻板规则本身。

  赤发鬼、路空文与空文的三条自我拯救之路,互为交织,也互相破局,主创团队由此编写出“在颠沛命运中找寻自我”的深刻母题。蝉与路空文之间的试探与斡旋,赤发鬼与少年空文的争斗与镜像关系,都指向电影抛出的核心诘问:是要在命运中随波逐流,还是加强对个体价值的确认,完成自我使命?最终,电影以空文的胜利告诉我们:人的未来从不由“神”来决定,牢牢抱持信念不动摇,才有可能收获不内耗、不自我怀疑的人生。

  一场音画协同的东方视听盛宴

  为承载这宏大的主题,电影构建了一场暗色背景下瑰丽夺目的东方视觉盛宴。超过3000个视效镜头构建的云中城,尤其令人瞩目。角色的服化道与云中城的背景相互协调,让虚构的世界不再轻飘、浮华、带有绿幕质感,而是既有巍峨壮丽的整体轮廓,又不乏令人沉醉的细节描摹。

  片中,悬浮于楼宇间的烟火、燃烧着掠过城墙的飞龙、“心树”的生长与繁茂等场景,都为观众带来了十足的沉浸感。而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这些奇观并非单为炫技,还承担了叙事与隐喻功能。例如,代表赤发鬼生命力的硕大“心树”,其根茎恍如人体动脉般时刻在搏动,这一细节,将奇幻景观与角色心境深度绑定在一起。赤发鬼的贪欲膨胀时,属于他的“心树”也在被虫蛀蚀并局部枯萎、坍塌,这具象地表达出贪婪与狂傲是如何一步步吞噬赤发鬼的。

  为烘托剧情的幻想气氛,配乐的贡献不亚于画面。多段角色出场与关键场景的配乐,力度、速度、和声与调式都做得恰到好处,既能用激昂瑰美的旋律烘托入云龙(辛芷蕾饰)驾驭火龙出场的震撼场面,也能以紧凑节拍为利落打戏注入灵魂,还能在行者(丁程鑫饰)以隐身双刃对决赤发鬼时,展示出音画协同,给打戏“添了一分魂”。

  总体而言,这部电影力图通过一个在现实与幻想间穿梭的故事,解剖主人公的抉择,进一步解答创作伦理、多重人格与自我救赎等命题。尽管影片存在着情节的“毛刺”需要进一步打磨等问题,但这种打破惯性思维的探索精神,仍是值得肯定的。

  影片结尾,路空文作为一名小说家,从“造物主”到“共情者”的转变,以及那句“写下去吧,直到改变世界”的呼喊,或许正是导演想与观众分享的一腔热血。有了这腔热血,那些看似坚不可破的老旧“次元壁”,或许是可以打破的。

责任编辑:张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