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营救飞虎》——抗战故事的国际化书写
发稿时间:2025-10-28 09:18:00 来源: 人民日报

电影《营救飞虎》海报。资料图片
近期上映的抗战题材影片《营救飞虎》,改编自东江纵队营救飞虎队成员的真实事件。该片以类型叙事描摹香港抗战图景,展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紧密协作,打开了抗战题材电影国际化书写的一个门径。
相比于以往东江纵队题材影视剧,《营救飞虎》更加着力打造极致视听体验。在叙事上,将真实事件中长达27天的营救历程,浓缩到48小时的极限行动中。由于减少了旁枝末节对主要剧情的干扰,人物的行为及其动机都落脚在“营救”上。参与营救的人员,以血肉之躯逆行深入敌占区以换取盟友安全,最终向盟军送出关键情报,成功扭转战局。
在视听设计上,创作团队1∶1复刻了1944年的香港街景,空战、巷战以及爆破场面全部采用实拍完成;同时又巧妙地对武力的较量与智慧的博弈交叉剪辑,既确保了观众的感官沉浸,更显战争的残酷激烈。在人物塑造上,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更容易让当代观众共情。如三家姐,她的初衷是守护下一代,以告慰自己无辜逝去的女儿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寰球同此凉热。援华飞行员詹姆斯与日军飞机缠斗,不幸被击落、俘虏后,遭到毫无尊严的折磨。东江纵队义无反顾地担负起营救重任,普通民众也参与到营救中来,合力救出詹姆斯。詹姆斯最初并不信任东方面孔的营救队员。在一路见证队员们的担当与血性后,他才真正了解到“同盟”的意义,将存有重要情报的相机交给了交通员小虾米,与营救队一同突围,也推动了整个战局的扭转。
片尾,在到达撤离目的地后,詹姆斯与最初跟他关系最为恶劣的沙胆仔互换了信物,画面最终定格于二人对火点烟的一幕。这一惺惺相惜的感人瞬间,达成了对全片的有力收束,也对历史进行了温情的回应。这个镜头设计,来源于一张真实的滇西战场照片:战争间隙,一名美国士兵向中国劳工借火,两人相视一笑。《营救飞虎》巧妙地化用并赋予了其新的想象空间,让战时两国人民生死合作的情义具象化并激荡人心。
影片之所以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以上转变,关键在于精准打造了一个丰富的叙事空间。由于历史原因,彼时的香港受英国殖民统治,各种力量相互交织。但在国家蒙难之际,在那样一个国际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香江儿女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以血肉之躯护送有关整个二战局势的关键情报。
二战胜利80年后的当今世界,单边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严重冲击国际社会在二战问题上的基本共识,迫切需要坚持并弘扬正确二战史观。中国人民14年的浴血奋战无疑是二战历史中最辉煌的篇章,中国的抗战题材电影无疑也是最能彰显正确二战史观的作品。《营救飞虎》影像叙事基于真实历史并充分类型化,强化跨文化传播效能,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更好触达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饶曙光 刘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