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河山》:在生活细节中感知历史 在真实中获得触动
发稿时间:2025-10-31 08:45:00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抗战题材电视剧《我们的河山》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凭借深邃的历史洞察、精湛的艺术表达和厚重的人文关怀,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该剧以1937年山东抗战为背景,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共同御敌、保卫家园的壮阔历程,不仅真实还原了血与火交织的抗战历史,更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对抗战题材剧的突破。《我们的河山》以真实为底色,以充满生活质感的镜头、考究的细节和深厚的历史意识,构建出一个鲜活立体的抗日根据地历史空间,为抗战题材剧集创作积累了扎实的经验。
《我们的河山》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对“真实”的多维还原与深刻理解。创作团队自始至终明确将“战争真实、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作为核心创作原则,致力于在每一个细微处重建历史的现场感与在场性。剧中诸多关键情节与人物形象皆有真实史料可考,如吕家寨保卫战、血粮事件等,均来源于真实历史与地方档案。这些事件不仅有效地推动剧情发展,更承载着真实历史的重量与温度,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完成对历史的体认与思考。例如,在表现“血粮”情节时,剧集没有刻意渲染悲情,而是通过八路军战士为保护百姓粮食不惜牺牲生命的客观叙述,展现出事件本身的震撼力。
在视觉呈现上,该剧并未追求抗战剧中常见的激烈场面与奇观化效果,而是采用沉稳、内敛且富于质感的影像语言。通过大量实地取景、地域文化元素的有机嵌入和历史道具的精细复原,《我们的河山》在场景设置、服装设计、道具选用甚至方言台词等方面都做到了高度还原。该剧美术团队为真实再现历史氛围,在占地三千平方米的道具库中搜集并制作了上万件符合时代特征的物品,从农家常用的石磨、纺车到军人使用的文件,无不体现出制作团队对历史的真实还原。这种执着的细节追求,彰显出团队对历史真实的严谨态度。
此外,《我们的河山》在叙事上做了多层次、群像化处理,没有刻意突出某一英雄个体,而是通过大量普通人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心理变化与行为选择,勾勒出抗战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与社会图谱。青年党员庄埼风从一名文弱书生逐渐成长为坚定、果敢的抗日骨干;县长家的大小姐刘竹梅毅然从课堂走向抗日根据地,完成个人身份的深刻转变;其他角色如佃农王满囤、县长夫人等配角形象也塑造得饱满而真实,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与强烈的历史穿透力。甚至敌方人物如日军特务机关长山下聪和庄自强、李明经等汉奸形象,也避免了简单的脸谱化处理,赋予其相应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这种群像叙事拓展了剧集的叙事空间,使作品在更深层次上触及抗战历史中的人性与社会关系。
该剧还特别注重对地域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系统还原与叙事融合。比如开篇用四分半钟的长镜头,细腻展现了战前山东小县城的市井生活图景:临沂糁汤、临沂脚打鼓、二鬼摔跤、蹬技、山东琴书、山东快书等民间艺术形式与日常生活场景轮番登场,不仅丰富了视觉内容与文化厚度,更与后续战争中家园破碎、文明摧残的现实境遇形成强烈对比,深刻烘托出那段历史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实感与文化韧性。这些场景并非孤立的民俗展示,而是被有机融入叙事肌理,成为历史语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剧中,汉奸警察局长李明经搜查共产党员及机密文件时,庄埼风看到山东煎饼,灵机一动,故意夸张地大口咀嚼煎饼,实则将墨汁倒入洗笔,撕碎密信浸入,让墨水将其悄然淹没。虽然他还是被抓走,但没有让我党的机密文件落入敌人手中。
《我们的河山》在情感表达上同样出色。剧情并不依赖强烈的情节反转或外在的情绪渲染来推动,而是通过对日常状态下军民关系的细腻描写——如八路军帮助百姓秋收、修房、用最爱惜的战马帮老百姓垦荒犁地、用生命给乡亲们送粮等一系列具体的事件,一点点积蓄情感张力。这种艺术表达让观众看到的不是被神化了的“超级英雄”,而是在残酷战争环境下依然保持人性光辉与行动勇气的普通人,细腻表现了军民鱼水情。例如,剧中八路军战士在日寇制造的“无人区”中为逃离的百姓无偿耕种土地,百姓返回家园时感动落泪的场景,并没有刻意配乐或特写渲染,却以其行动本身的力量打动人心。
该剧的成功,还得益于其背后深厚的史料支撑与主创团队自觉的史学意识。创作团队在筹备期间深入山东临沂、沂蒙等地区进行实地采风,大量查阅地方志、抗战档案、口述历史与民间文献,甚至为还原一场发生在麦收时节的戏,不惜人工将已收割的麦子重新一株株插回土地,以视觉真实传递历史中的希望意象。这种细节严谨的创作态度,体现的不仅是对历史真实的追求,更是一种文化守护的使命感。也正因如此,《我们的河山》得以成为一部融合社会史、生活史、战争史与心灵史的优秀作品。
纵观全剧,《我们的河山》以其生活化的战争叙事、真实感的细节制作和深邃的历史意识,展现了抗战题材剧的艺术风范。它不依赖战争场景的感官刺激,而是通过对历史现场的细腻重现、对普通人命运的真切关怀、对文化细节的执着还原,引导观众在丰富的生活细节中感知历史,在真实中获得触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河山》是一部深具历史厚重感的新时代抗战剧,是一部能够引发深思、凝聚记忆、传承精神的严肃艺术作品。(作者:黄海涛)